第三卷將軍百戰碎鐵衣第八九章鳳兮鳳兮
一邢世安的莢建千後世永昌陵的位胃上
按照堪輿上的說法。永昌陵承嵩嶽之靈,聚河洛之氣。是一塊少有的風水寶地。背靠霍山,兩翼騰飛,其勢雄奇。若葬於此處,將澤披後世。鄭世安沒有子孫,其福澤由李言慶所得。
本來。袁天罡希望在嵩陰山修建墳地。
但聽了李言慶的勸說後,最終把陵墓選擇在了永昌陵的位置上。隻是袁天罡在勘定地點之後,變得非常沉默。回家後徑自返回道觀,據趙希詭說,他在房間內推演卦象,足足三日。
言慶這才想起來。永昌陵,“那可是皇陵!
永昌陵中安葬的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其陵墓選定,自然要花費心思。所謂龍脈,大致就是說這種東東,言慶看不懂,卻不代表袁天罡看不出來。所以。袁天罡生出些想法,似乎也很正常。本就是隨口一說。沒有想那麼多枝節。但在古代。這堪輿之說興盛。李言慶這時候就算是想要反悔,怕也不太可能。他若是反悔,恐怕會讓袁天罡考慮的更多,更生誤會。
陵墓修建,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情。
不過言慶財力雄厚。加之他交友廣闊,許多人出手襄助。
鄭世安一介平民,墳塚自然不可能修的過於華美,否則超越了禮製,弄不好會被人參上一本,到時候反而不美。隻是比普通人家的墳塚規模大一些。修建的華美一些。從各方麵而言,都遵循著鄭世安的身份,不逾製。不過,袁天罡則建議,在墳塚東北角,修建一座佛
李言慶不禁好奇詢問其中緣由,袁天罡猶豫一下,輕聲道:“有龍自西北來,煞氣甚重。”
這句話其實已經告訴李言慶:你老兄選的這塊墳地,是一條龍脈。
他將抽取自西北而來的龍氣,漸漸形成氣候。如若不設法壓製,隨著龍氣過來的,還有煞氣。
也就是說。你想當皇帝嗎?
李言慶激靈靈打了一個寒蟬,“那修建佛寺”
“此穴名為聚龍穴,雖則龍尚未成,卻也是一塊寶穴。隻是龍未成,得煞氣將弑主。在東北角修建佛寺後,可將煞氣化解。同時以霍山和嵩陰為翼,呈環抱之勢。即便是有高人勘察,最多隻能點出一塊元寶穴。幼龍吞煞,成而弑主。這佛寺就是護主之陣,已聚龍成型。”
袁天罡把言慶說的是五迷三道。
但他也聽出其中的意思:修建這座佛寺之後,能隱藏住所謂的聚龍穴,不被人覺察。
這也算是袁天罡對他的維護之意,李言慶深施一禮,未曾再談及此事。他立刻命人按照袁天罡所選的的位置,並依照五行八卦之方位,修建佛寺。這並不算一件難事,也不會遭人懷疑。修建佛寺。為祖父祈福,也算是李言慶一番孝心。如此一來,反而更增添了他的孝名。
“西北煞龍凶猛,需有一佛法精深之人,駐守於此。”
佛法精深?
言慶倒是知道一個牛人,那就是杜如晦的叔祖。杜法順,後世將其稱之為帝心大師。隻是法順如今在蜀中,主持一個佛會。且他在佛界地位高崇,李言慶還真不敢說,能請他過來。
“我有一個人選。佛法極其精深,連主持方丈,亦非常讚賞。”
言虎單手行佛禮於胸前,沉聲道:“此人複姓司馬,法號道信。開皇十三年時,與吉州符寺受戒。年初時,他雲遊至少室如今在寺中修行。如若能請出此人,想必符合袁真人所言。”
司馬道信,禪宗四祖?
李言慶雖說早就聽說過司馬道信的名字,可卻從未想過,把這位四祖大人,請來他家廟修行。
“可以嗎?”
言慶沉吟許久。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讓毛小念取來紙筆,在紙上寫下: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
“舅舅,煩請你把這封書信,交給道信法師。”
這二十個字,也正是道信後來所提倡的“一行三昧,修持之法。言慶前世讀過五燈會元。故而對禪宗的一些往事,還算記憶深刻。言虎顯然不是一個有慧根的人,看不出這二十個字中,所蘊含的深意。不過既然是言慶拜托,他也不會拒絕。所以在當天,就趕回少林寺。
三天後,司馬道信。翩翩隨言虎而來。
“何為佛?”
此時的司馬道信。雖則佛法高深,但是似乎還沒有達到後世四祖高度。
故而一見言慶,他合掌相問。
李言慶一笑:六心淨即佛。”
“何為心?”
“佛即是心。”
言慶而後道:“隨緣不動心。不動心隨緣。阿彌陀佛!”
司馬道信沉吟片刻。撫掌大笑,而後行一佛禮,同誦:“阿彌陀
!”
就這樣,司馬道信就留在了言慶的家廟之中,並為寺廟起名:心緣。這心緣二字,由言慶提筆。而後在大雄寶殿兩邊各豎一碑。一碑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另一碑則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司馬道信。隨即安守心緣寺。
為了保證司馬道信的修行,少林寺主持,派出以曇宗言虎)為首,行操覺遠共十三武僧隨行。
待佛寺的問題解決之後。亦即是鄭世安下葬之時。
前來觀禮者,無數。
不僅僅有鞏縣本地的士紳名流百姓,同樣還有來自榮陽的鄭氏、管城的崔氏、洛陽的寰氏。
麥子仲奉父命。親自登門。
張仲堅派其族弟,趕赴鞏縣”
若看霍山腳下的車仗,還以為是什麼權貴家族的喪事。狹石姚義,江陵人蔡允恭”等等,或有名,或無名,紛紛前來。
而其中更有士材清流顏相時,奉族兄顏師古之名。前來吊唁。
這顏相時,正是後來李世民為秦王時,設“文學館。中的十八學士之一。
他之所以前來。一方麵是因為顏師古所托,另一方麵,也是仰慕言慶的聲名。
總之,喪禮場麵。極其宏大。。
李言慶披麻戴孝。扶棺而行。至棺稽入葬時,他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從鄭世安故去後,他都表現的非常平靜。所有事情全部參與,並未流露過失態。可這並不代表,他不難過。
今天是下葬之日。也正是十六年前;李言慶被鄭世安抱養之時。
十六年養育之恩。無需言語論述。言慶想起了重生之日,那血與火交織的夜晚;想起了凜冽風中,藏身於巨石縫隙中的寒冷;想起了鄭世安對他的維護,想起了鄭世安為保護他,那狂暴的神情。
一時間,他淚如雨下。
毛小念一旁輕聲勸慰。可是卻無法一止鯊淚水流禍
“取琴來!”
他突然間一聲吩咐。
毛小念等人手忙腳亂,捧來一部古琴。
跪坐在墳塚前。言慶手按琴弦。他閉上眼睛,許久之後。突然手指輕輕一動,隻聽錚的一聲,墳前立時鴉雀無聲。
言慶的琴,並不算高明。
不過作為名士。琴棋書畫,卻是必修之課。調取《將歸操》的韻節,李言慶隨著音律。忽而悲,忽而喜,半晌後他仰天悲歌。
悲來乎,悲來乎,諸君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畢。
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
君有數鬥酒。我有三尺琴。
琴鳴酒樂兩們得,一杯不啻千鈞金。
鵝公子沉寂半載。自《胡馬》之後,似又有新詩篇。言慶自顧自唱,思緒信馬由韁。恍若進入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奇妙境界。在這種時候,沒有人敢低聲交談,甚至連呼吸,都變得輕緩。
悲來乎,悲來乎!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狐猿坐啼墳上月,且須一儘杯中酒。
《將歸操》的韻節陡然中斷,卻變成了《水仙操》的音律,言慶又唱。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
君不見直如弦。古人之爾斯道邊。
張儀所以隻掉三寸舌,蘇秦所以不墾二頃田。
一旁,顏相時、鄭仁基、徐世績、房玄齡一個個不禁色變。如果說前麵的悲來乎,還隻能說是言慶對於生死的看法,那麼如今這幾句笑矣乎,不免有抨擊時政的味道。巧言金色,阿諛奉承可至青雲之上,這世上的人,隻怕更願意效仿蘇秦張儀之流,而不願守那孔孟之道。
清流名士,多為儒生,不免心生感懷。
琴聲又複歸《將歸操》,歌聲又顯悲槍。
悲來乎,悲來乎!鳳凰不至河無圖,微子去之箕子奴。
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
言慶似乎在感懷。他運道淒苦。然則古琴韻節一轉。有變成《幽居弄》,歌聲蒼蒼冷冷。如回鳴在崇陵深穀,震得梁塵欲飛。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見滄浪老人歌一曲,還道滄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謀此身。虛作離騷是人讀。
顏相時房玄齡神情頓時凝重:莫非言慶就此,生出遁世之心?
笑矣乎,笑矣乎!
趙有豫讓楚屈平。賣身買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
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
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
男兒窮通當有時。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機上肉,洪爐不鑄囊中錐。
言慶似已看破了塵世,唱罷之後,陡然大笑。那笑聲張狂,竟令得墳塚前眾人,噤若寒蟬。
悲來乎,悲來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虛名撥向身之外。
範子何曾愛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劍是一夫用。書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千萬乘小氏未必窮一經。
換須黑頭取方伯。莫謾白首為儒生。
此時,這琴聲已是《梁父吟》卓然、深遠的韻節。而那歌聲,更使得墳前許多人,暗自點頭。
笑矣乎,笑矣乎!
寧武子,朱買臣,扣角行歌背負薪。
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
言慶歌罷,徒然起身。將那古琴高高舉起,摔在地上。
所有人頓時不知所措,茫然看著那滿地碎琴,卻是鴉雀無聲。
房玄齡陡然道:“公子已然送客,我等何需再做俗人。去休去休,卻尋處好地方,飲酒去!”
他拱手向言慶一禮,轉身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