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竇建德呢?
深知若滅宇文化及,必先亡宇文成都。
可堂堂宇文成都堂堂天寶大將軍,又豈是能一下子消滅?最關鍵的是,宇文成都還是宇文化及的親生兒子,更是宇文化及的繼承人,甚得宇文化及信賴和喜愛。想要用離間計,都不太容易。。
就這樣,王世充輕而易舉,調停了河北局勢,更獲得兩位盟友。
可這遠水解不了近渴,滎陽李言慶的存在,讓王世充如鯁在噎。
如果不滅李言慶,他勢必難以長久;但讓王世充和李言慶交鋒?說實話,王世充這心裡麵,還真有點害怕,不敢輕啟戰端。
洛陽,含嘉殿。
王世充從早朝開始,就喋喋不休的和朝臣們戽討政務。
他是個碎嘴子,講通俗一點,就是羅裡羅嗦,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一件事情翻過來,倒過去,說個沒完沒了。以至於滿朝文武聽得是昏昏欲睡,越聽,越覺得雲山霧罩,摸不著頭腦。
“陛下,可直言重點。”
右驍衛大將軍張饋周,洚於忍耐不住,上前拱手打斷了王世充的話語。
在這一點上,王世充倒是表現的不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奈何成了習慣,一下子也改不過來。
於是想了想,把思路又整理一下。
“朕欲取滎陽,眾卿可有妙計?”
你早這麼說不就得了?
文武大臣們,一個個如釋重負。其實說了半天,不就是你想攻取滎陽,又何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甚至扯到了關中。
“陛下為何定要取滎陽?”
張鎮周再次發問。
王世充愣了一下“不取滎陽,朕又如何攻取齊魯呢?”
“攻取齊魯,也不一定非要和李河南為敵啊。”
李言慶自稱河南道大行台。雖然王世上充後來又委任了王德仁,但在洛陽文武百官眼中,李言慶更當之無愧。
張鎮周是一員老臣,略晚於楊公卿歸降王世充,卻深得王世充信任。
楊公卿為左備身府大將軍,屯守洛陽。張饋周則為右驍衛大將軍,駐守穀城,防禦關中兵馬。
見王世充一臉迷蒙之色,張饋周也很無奈的笑了。
“陛下,其實您一開始的時候,與李河南的策略才是正確。李河南少年而得知,才華橫溢,文武兼備。這等人,自然是心高氣傲……不過,這種人最重情義。當年隋皇力排眾議,啟用李河南為黑石關鷹揚郎將,如同將洛陽托付於他手中。正因為此等信任,使他至今仍奉隋皇。
陛下登基之前,曾欲與李河南皆為券晉之好。
您難道就沒有發現,陛下傳此詔令的時候,洛陽舉城歡迎,滿朝文武,可有一人提出反對?
然則陛下僅派人去了一次,就改變了主意,反而與那突厥人和親。陛下,突厥,豺狼之性,豈能相信?且不說他們與陛下遠隔千裡,就算是在河洛之畔,又真的會出兵幫助陛下嗎?”
王世充的臉色,略顯幾分尷尬。
的確,他當時和突厥人結盟,是看中了突厥人強大的武力。
可是呢,突厥遠在千裡,就算他們想幫忙,也無法幫助。正所謂遠水不救近火,正是這個道理。王世充原以為解決了李密以後,他可以通過王德仁收攏齊魯,而後再對付李言慶,可現在看來……
“那依張卿,朕當如何?”
“陛下,還是老辦法,與李河南結親,共禦李唐。
那李河南坐饋虎牢,扼守洛陽咽喉。如若他可結盟,則陛下無需擔心東麵之勢,向南擴張,占領江淮後,圖謀齊魯。若是一味逼迫,反而會令李河南投向李唐,到時候陛下將直麵關中。
李唐不可與之謀,然李河南,卻可與之謀。”
“可是,朕的外甥女,已經嫁給了突厥人……公主也嫁給了李淵,如何與李河南結盟?”
張鎮周不由得笑了“陛下,這洛陽城裡,又缺的什麼美女?
再者說,李河南剛娶了三妻一妾,對女人,怕未必需求太多……臣聽聞,李河南對他的麒麟館極為看重,陛下何不命國子監儒生名士前往襄助?說不得李河南會更加高興,與陛下盟。
王世充聞聽,不由得陷入沉思。
不要女人的話……那還真的是再簡半不過。
“那張卿以為,朕該派誰前往滎陽,與李言慶求盟?
“臣舉薦兩人,若此二人前往,則必可功成。秘書監歐陽詢,禦史台杜楚客。歐陽詢乃士林宗師,書法大家。李言慶同樣是書法宗師,自創詠鵝體,當世一絕。此二人相見,必有話語可談;而杜楚客……其兄杜如晦在李河南麾下深得信任,他若前往,能事半功百之能。
歐陽詢,杜楚客?
王世充聞聽大喜,立刻撫掌道:“張卿所言極是,就依張卿所言,儘快與那李河南結盟。”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