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最讓人痛惜的是,這些精銳部隊中的大多數都是從北伐戰爭一路打出來的百戰雄師,有著很高的榮譽感和愛國情懷,軍事素質以國內的標準來說也是最高的水平。
這支力量如果能夠保存下來,加上他們又有了跟日軍作戰的經驗,在後來抗戰中,將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現在周文麵對著的,這位年近半百,但依然腰身筆直,目光深邃又充滿威嚴的校長。
唯一慶幸的是,周文是帶著這些慘痛教訓的記憶穿越而來,距離災難爆發還有幾年的時間,而他則是為改變這段悲壯慘烈,但同時又很屈辱的曆史,一直在努力。
他帶領傭兵團兩次參加對日作戰,就是要用一場場輝煌的戰績,打破國人心中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如校長和閻大帥這等能夠改變曆史走向的大人物們的信心。
同時,也用自己踩著日軍滾滾人頭建立起的赫赫威名,來曾強自己的話語權,得到這些大佬的看重和尊重。
這些千轉百回的念頭,在周文心中也隻是一瞬而過,隻是眼光不覺就跟校長的目光一碰,但他並未避開,而是滿臉鄭重之色,直盯著校長道:“校長日理萬機,國事繁忙,卑職將來也許再難有今日這般單獨覲見的機會,所以有幾句逾越的話卑職不得不說,還望校長海涵。”
周文說到這裡,也不顧校長有些詫異的目光,接著說道:“上海之戰一定要打,但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作戰思路,隻要達到吸引日軍主力東向的目的,就要考慮如何能夠有序撤退,如何在下一道防線組織防禦的部署。”
“在上海作戰,雖然從戰略上來說,不得不打,而且一開始還要大大,但對我國卻是有三大不利因素。”
“一個是淞滬地區臨海,而且海岸線漫長,不但能充分發揮日軍海空軍的優勢,而且還方便日軍在我主力側翼任意地點的登陸作戰,一旦成功,就有可能對我軍主力形成包圍之勢,讓人防不勝防。”
“二是滬、寧、杭三角地帶地域狹窄,水網密布,沼澤遍地,並不有利於我軍優勢兵力的展開和穿插縱橫,而對擁有強大海軍的日軍來說,背靠海岸線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穩固的大後方,隨時能夠得到火力和兵力上的支援,幾乎就是立於了不敗之地。”
“三是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即使我們有破釜沉舟,不惜將上海打成廢墟的氣魄,但在上海有很多利益和租界的西方列強卻絕不會坐視不管,必然會對我國多有譴責和製裁,甚至有可能直接派兵派軍艦介入戰爭,對我爭取國際支持方麵極為不利。”
“所以,卑職設想的上海之戰應該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就是主動進攻。趁日軍援兵還沒有開上來之前,集中兵力,對上海的日軍發起突然而堅決的進攻。”
“此一階段的重點就是,戰爭之前就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演練。有些工作現在就要開始籌備。比如日軍在上海的各個軍事目標的地形圖要進行偵查和繪製,然後製定出有效的戰術進行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