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文是在跟顧長官的告彆宴上,才獲知了這個消息,於是第二天就趕到工地來見周進寶,順帶也是跟他這個當年的老朋友告個彆。
周文找周進寶當然不是要承包什麼工程和采購項目來撈油水,而是另有用意。
得益於周文前兩年跟校長的進言和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校長決定在上海和南京之間設立兩道國防線。
國防第一線主要由淞滬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構成的永久國防工事組成。在保衛上海南京、掩護上海前線部隊退入內地持久抗戰等行動。
第一道吳福線北起長江南岸的福山,向南經常熟、蘇州、吳江、嘉興到杭州灣北岸的乍浦,係保衛首都南京的第一道防線。
國防第二線,即無錫“第二道防線”,由錫澄線構成,北起江陰要塞,南至太湖邊重鎮的無錫,作為首都南京防禦的國防第二線。
雖然現在兩道國防線的總體規劃和名字都跟曆史上一模一樣,但是其內容和質量,以及軍委會的重視程度,都不能同日而語。
首先是建設的時間,曆史上是1935年才開始建造,時間短、工程監督不力,導致很多所謂的永固型防禦碉堡和工事都是豆腐渣工程,甚至很多工程在大戰來臨時都未能完工,建成後也缺乏管理和維護手段。
更讓人無語的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應急方案,導致很多新調來的防禦部隊根本來不及熟悉工事就匆匆投入戰鬥。很多碉堡的大鐵門被緊鎖找不到鑰匙,也不知道找誰要鑰匙。
等好不容易砸開了大門,卻是看到裡麵積水太深,士兵根本無法進入,而此時日軍的進攻已經近在眼前。
而且,施工時的各級監督缺乏專業經驗,隻考慮嚴格按照圖紙來進行,而圖紙又是參照當時並不精確的地圖來設計,自然就出現一些違背軍事常理的工事和防禦陣地。
周文記得後世資料紀錄中,有這樣一段當時國軍高級將領的總結:“平地上的工事多數是孤單單地突出於地麵,未利用地形地物背景。在有墳堆和小高地的地方,沒有儘量將工事配置在高地側斜麵或反斜麵,而是建築在高地附近的平地上。”
“有的機槍工事建築在山頂上,射孔很大,隻求射界廣闊,未慮及易被敵炮擊毀的後果。也有的工事建築位置較低,或因原有基礎不固而下沉,勢將影響火器的射程。機槍工事往往限於地形條件,不得不建築在地麵上,不夠掩蔽……”
防禦工事的不合理,必然就導致其作用大大降低,很多本來應該發揮更大作用的工事和碉堡,在戰鬥初期就被日軍摧毀。
第(1/3)頁
第(2/3)頁
更為關鍵的是,原本應該配屬在國防線上的精銳部隊,基本全部被調到上海這個絞肉機戰場,而新調入的部隊人數少、戰鬥力弱,對國防線的地形和布局不熟,甚至就連簡單的演練都來不及作就投入了防禦作戰。
就是這些因素和當時上海方向全軍潰敗造成的混亂和影響,使得被稱為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兩道國防線沒有起到大的作用,僅僅14天時間就被日軍攻破,從而導致南京外圍全線失手的悲慘結局。
但現在,校長好歹還是聽進了周文的部分進言和建議,於1934年就開始建造國防線,並且得益於周文的貢獻,校長手上的資金比曆史上充足得多,自然在建造的質量和進度上也要快一些。
而且校長也知道民國軍隊的現狀,中飽私囊和大肆貪腐的現像比較嚴重,他就采用了周文的意見,每一段工程都由駐守該段防線的部隊來進行監工,然後再由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專家進行檢查和驗收。
出現不合格的工程,直接追責駐守軍隊的軍事主官。
在這種情況下,施工的效果和質量就基本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