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北部是高聳的蓋馬高原、狼林山脈,中原王朝軍隊想要翻越過去難於登天,唯一的入口是在西北角上跨過鴨綠江,沿西部沿海平原進攻。
朝鮮的地形特點是東高西低,除太白山脈為南北走向之外,江南山脈、妙香山脈、北大峰山脈、阿虎飛山脈、馬息嶺山脈、廣州山脈、車嶺山脈、蘆嶺山脈、小白山脈、慶尚山脈,幾乎全是東北~西南走向的。
山水總是相連的,因為山脈是東北~西南走向,所以江河也必定是東北~西南走向。
朝朝鮮重要的戰略據點,幾乎都分布在西部沿海的平原上。
而每一個戰略據點,都有山脈或者江河作為屏障。
想要占領朝鮮東部和南部,由北向南依次需要攻克的據點包括:
1/鴨綠江邊的義州城,這是從遼東進入朝鮮的門戶。
2/清川江邊的安北城,地勢十分險要,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這裡久攻不下,後勤補給斷絕後悻悻而歸。
3/大同江邊的平壤城,這一帶是朝鮮北部最大的平原地帶。
4/開城,四周是星羅棋布的丘陵,易守難攻。
5/漢江邊上的漢城,朝鮮的王京,當年壬辰倭亂碧蹄館之役就發生在這一帶,大將李如鬆吃了大虧。
6/車嶺山脈與蘆嶺山脈之間的公州、全州。
7/南部沿海的羅州、晉州、金州、慶州。
老將劉鋌全程參加了二十多年前的朝鮮之役,他對熊廷弼和袁崇煥說:
"在朝鮮打仗,唯一行得通的戰術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寨拔寨,有城攻城,隻能用蠻力硬打,根本沒有用奇謀的餘地。"
當年李如鬆、劉鋌入朝,一路狂飆猛進打到了漢城,卻拿盤據在南部沿海的全羅道和慶尚道的倭軍一點辦法也沒有。
原因很簡單——補給跟不上了。
朝鮮之役,朱翊鈞最高峰也隻派出了四萬軍隊,一是無兵可調,二是以朝鮮狹長的雞腸子似的地形,派太多兵也施展不開。
朝鮮之役,斷斷續續打了近八年,原因就在這裡。
攻打朝鮮,必須速戰速決,一旦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後勤補給必然崩潰。
隋文帝楊堅一打高句麗,隋煬帝楊廣三打高句麗,全都以失敗告終。
唐太宗李世民再打高句麗,依然沒有打下來。
直到唐高宗李治,才終於拔掉這顆眼中釘。
楊堅、楊廣、李世民采取的策略都是由北往南打。
隻有李治,采取的策銘是聯合新羅和百濟,南北夾擊高句麗。
袁崇煥十二萬大軍陳兵鴨綠江邊,外加二十萬民夫,共三十六萬人,每天至少要消耗八十萬斤糧食,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每拖延一天,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常洛製定的是水陸並進南北夾擊的戰略,可是明朝的水師實在是太菜了。
孫傳庭被任命為南路主帥,征調山東、福建、浙江三省水師。
三省水師提督一聽要遠赴朝鮮南部海域作戰,爭相訴苦。
這個說:"船小難渡遠海,隻能在近海作戰。“
那個說:"船上火炮陳舊,不堪使用,需要換了好炮才能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