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悠悠地說:“要是那個陽明經啊,它不肯乖乖退位,非得賴在崗位上,那可就熱鬨了!春天本該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結果卻變成了清冷蕭瑟,草木們都懶洋洋的,遲遲不肯換上綠衣裳,仿佛在說:‘嘿,冬天還沒過完呢,急啥?’而天氣呢,也是一會兒冷一會兒熱,跟小孩子變臉似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時候,咱們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你想啊,陽明經這一搗亂,人體內的陽氣和陰氣就不平衡了,就像是吃火鍋的時候,辣椒放多了,清湯就少了,那滋味,嘖嘖,可不好受!
首先,你會發現自己動不動就想吐,就像是吃了什麼不對付的東西,胃裡翻江倒海的。然後呢,拉肚子也是說來就來,毫無征兆,就像是肚子裡裝了個水龍頭,開關失靈了,“嘩啦”一下,哎,那叫一個酸爽!更絕的是,吃點東西吧,還咽不下去,感覺食道就像是被什麼東西堵住了,喝水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噎著了。
大便乾燥這個問題,咱們就彆提了,簡直是“便秘界的戰鬥機”,蹲到腿軟,結果就擠出那麼一點點,還得靠意念才能勉強完成“任務”。四肢呢,也變得軟綿綿的,像是被誰抽走了力氣,走路都像是在飄,風一吹,哎呀,差點就能飛起來了!
眼睛也開始鬨彆扭,動不動就“閉目養神”,其實呢,是眼皮子沉得跟鉛塊似的,睜都睜不開。還有那手抖腳抖的毛病,就像是得了“帕金森綜合症”,拿起杯子喝水都能濺一身。最搞笑的是,還會覺得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圍著你轉圈圈,一不小心就能撞牆上去!
好了,說了這麼多,咱們來點實際的。岐伯提到的這些症狀,其實都指向了身體的一些失衡狀態。如果放在現代,咱們可能會通過調整飲食、作息,甚至是一些中醫的理療方法來緩解。
比如說,按摩穴位吧,咱們可以找找“足三裡”和“內庭穴”。足三裡啊,那可是個“萬能穴”,在小腿外側,膝蓋下麵三寸的地方(記得哦,這裡的“寸”是按自己的手指寬度來算的,不是市麵上的尺子)。每天按一按,就像是給身體的小宇宙加油,能促進消化,增強體質。內庭穴呢,在腳上第二和第三腳趾之間的縫隙裡,按摩它可以清胃火,對於緩解嘔吐、拉肚子可是有一手的!
至於方劑嘛,如果岐伯在現代,他會開一副“清胃散”給你。這方子啊,簡單又實用,主要成分有黃連、升麻、當歸、生地、牡丹皮。黃連清熱燥濕,升麻升陽散火,當歸和生地補血養陰,牡丹皮涼血活血。把這些藥材按照一定比例(比如說黃連6克,升麻9克,當歸6克,生地9克,牡丹皮9克,當然,具體劑量還得看個人情況),用水煎服,就像是給身體熬了一鍋“清涼湯”,喝下去,保證你整個人都清爽起來!
再來說說脈象吧,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絕技!如果陽明經不退位,脈象可能會顯得洪大有力,就像是夏天的熱浪,一波接一波,衝擊著你的指尖。這時候,有經驗的老中醫就會眉頭一皺,心裡默念:“嗯,這家夥,陽明火旺啊!”然後,他就會根據脈象的細微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就像是調配一個複雜的烤肉方子,既要保證味道好,又不能烤焦了!
黃帝問岐伯:“老兄啊,你說這太陽要是賴著不走,會發生啥事兒呢?”岐伯捋了捋長胡子,慢悠悠地說:“太陽要是賴在崗位上不肯交班,那可就熱鬨了,春天會像冬天一樣冷,夏天還會時不時來場冰雹雨,天空整天陰沉沉的,跟個憂鬱的少年似的。到了二之氣(就是春季的後半段),這寒氣還是賴著不走,人們可就要遭殃嘍!”
黃帝一聽,瞪大了眼睛:“這麼嚴重?那老百姓會咋樣?”岐伯歎了口氣,開始細數起來:“他們會得各種奇怪的病,比如痹症,就是關節僵硬得像凍豆腐;還有厥症,就是手腳突然冰涼,跟摸了冰塊似的。更慘的是,有的人還會得陰痿,就是男性朋友的小兄弟不太給力了;還有的人會尿失禁,腰膝酸軟,走起路來像踩了棉花。哦對了,還有一種叫溫癘的病,這家夥喜歡遲到,等到大家都放鬆警惕了,它才慢悠悠地來湊熱鬨。”
咱們先聊聊這“痹厥”和“陰痿”吧。痹厥呢,就像是身體裡的關節被施了魔法,動彈不得,你得想象一下,早上起床,本想伸個懶腰,結果胳膊腿兒跟被凍住了一樣,那個酸爽!至於陰痿,嗯,這個嘛,咱們就含蓄點說,就是男性朋友們在某些時候,可能感覺自己像是被冬天的寒風侵襲了,完全不在狀態。
說到治療,岐伯那個時代雖然沒有現代醫學這麼發達,但他們也有一套獨特的療法。比如,對於痹厥,岐伯可能會推薦艾灸。想象一下,在身體的“陽陵泉”(現代穴位名,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和“足三裡”(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這兩個穴位上點燃艾條,那溫暖的感覺就像是在冬日裡喝了一杯熱騰騰的薑茶,瞬間讓僵硬的關節暖和起來,恢複了活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