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十六)_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綜合其他 > 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 >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十六)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十六)(1 / 1)

黃帝拍了拍岐伯的肩膀,一臉認真地說:“岐伯啊,你說得頭頭是道,那具體怎麼治呢?咱們能不能來點實操乾貨?”

岐伯捋了捋他那飄逸的胡子,笑眯眯地說:“好嘞,黃帝,您聽好了,咱們這可是要玩轉中醫界的‘平衡大師’遊戲啊!首先,遇到身體上部的問題,比如頭痛、肩膀酸,咱們就得把它往下壓一壓,就像是給高樓加個減震器,針灸的時候呢,可以選‘合穀’、‘太衝’這些穴位,它們就像是身體的‘壓力閥’,輕輕一按,火氣就消了大半。

反過來,要是腿腳不利索,感覺下肢像灌了鉛,那咱們就得把它們往上提一提,這時候,‘足三裡’、‘湧泉’穴可就成了咱們的得力助手,按摩或者艾灸這些穴位,就像給腿部裝了彈簧,走路都帶風!

說到有餘和不足,咱們中醫講究的是個‘中庸之道’。身體哪個部位能量過剩了,比如肝火旺,咱們就得給它‘折’一下,用點清熱降火的草藥,比如‘龍膽草’、‘夏枯草’,按現代計量來算,大約就是20克龍膽草配上15克夏枯草,煮成一碗涼茶,喝下去,保證你火氣全消,心情美美噠。

而身體哪裡虛了,比如氣虛血虛,咱們就得趕緊‘補’起來,‘黃芪’、‘當歸’這對黃金搭檔可不能少,各來30克,燉雞湯的時候丟進去,那味道,嘖嘖,既補了身子,又享受了美味,簡直是雙贏!

但是,光這樣還不夠,咱們還得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加點‘佐料’,比如病人愛吃酸的,咱們就加點酸味的食物或者藥材,像是‘山楂’、‘五味子’,既能開胃,又能調和藥性。要是病人怕冷,咱們就用點溫熱的,比如‘生薑’、‘肉桂’,讓身體暖和起來,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

說到‘安其主客,適其寒溫’,這可是咱們中醫的高深學問了。簡單來說,就是要分清病因是外來的還是內在的,是寒邪還是熱邪,然後對症下藥。比如風寒感冒,咱們就用‘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煮一鍋熱騰騰的湯,喝下去,保證你鼻涕不流,精神抖擻!

而如果是熱邪入侵,比如中暑,那咱們就得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暑,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一把、甘草3克,煮好後放涼再喝,那叫一個透心涼,心飛揚!

至於‘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這可是咱們中醫的智慧結晶。意思是,如果病情和我們的治療方法是同一性質的,那咱們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比如陰虛火旺,咱們得用滋陰降火的方法,而不是火上澆油。相反,如果病情和治療方法性質相反,那咱們就得順著它來,比如寒邪入侵,咱們就得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氣。

黃帝,您看,咱們中醫治病,就像是打一場精彩的籃球賽,既要精準投籃,又要團隊協作,最重要的是,得了解對手(病情),才能製定出最有效的戰術(治療方案)。所以呀,咱們得多學習,多實踐,才能成為真正的‘中醫大師’!”

有一天,黃帝閒來無事,便找來了岐伯,打算聊聊醫術。黃帝一臉認真地說:“岐伯啊,我聽說治療寒氣得用熱藥,治療熱氣得用寒藥,就是所謂的‘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的原則,這個我已經搞懂了。但是,關於五味怎麼用來治病,我還是有點懵啊。你給我講講唄?”

岐伯一聽,嘿嘿一笑,說:“這事兒啊,簡單!咱們得先從五行說起。你看,木、火、土、金、水,這是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元素,咱們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還有咱們吃的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都能跟這五行對上號。五行裡木對應的是肝,肝要是出了毛病,比如肝氣鬱結啦,肝陽上亢啦,咱們就得用五味裡的酸來瀉它,用辛來補它。”

黃帝一聽,眉頭一皺,說:“哎?這酸味和辛味,怎麼還能瀉肝補肝呢?你給我講講這其中的道理。”

岐伯摸了摸下巴上的小胡子,笑道:“你看啊,酸味就像是個小調皮,它能收斂、能固澀,就像是給肝氣這個調皮鬼套了個小枷鎖,讓它彆太過於奔放。比如說,肝氣鬱結的人,心情總是鬱悶,胸脅還脹痛,這時候用點酸味藥,比如烏梅、山楂啥的,就能讓肝氣收斂點,不那麼鬨騰了。這就是所謂的‘瀉’嘛!”

黃帝點了點頭,說:“哦,原來是這樣。那辛味呢?為啥能補肝呢?”

岐伯哈哈一笑,說:“辛味啊,就像是個熱情奔放的小夥子,它能發散、能行氣,就像是給肝氣這個小姑娘送了個溫暖的擁抱,讓它更有活力。比如說,肝血不足的人,總是頭暈目眩、麵色蒼白,這時候用點辛味藥,比如桂枝、生薑啥的,就能讓肝氣更活躍點,促進氣血的運行,這就是所謂的‘補’嘛!”

黃帝繼續問道:“哎,岐伯啊,你說這火位之主在咱們中醫裡頭,是咋治病的呢?我這心裡頭啊,跟揣了個小火爐似的,非得問個明白不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大晉第一鐵飯碗 腰軟嬌嬌生子後,絕嗣帝王寵上天 你販劍我斷情,大師姐帶飛新宗門 凶獸入侵,我能聽見萬獸心聲! 頂級向導淨化係,大佬全進我碗裡 寧刀覆雪 流放抄家?走!陰鬱罪臣歸我養了 撫慰雌性不停孕,男主爭做她的奴 八零換親當後媽,冷硬糙漢掐腰寵 京港誘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