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
盧植緊鎖眉頭,念叨著:“《孟子》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袁君,你所言之良知,是這個意思嗎?”
袁樹點頭。
“便是如此了,不學就知道的,是人生存所需要的本能,不需要思慮就知道的,便是人最本真的良知。”
“如此,致良知……致,若我沒有記錯,當是《小戴禮》中所載,致知在格物,是嗎?”
“是的。”
“如此……知行合一又是何解?”
“所知與所行成為一體,便是知行合一。”
袁樹緩緩道:“人的肚子餓了,想要吃飯,這便是知,去吃飯,便是行,正如感到寒冷要穿衣,感到炎熱要去衣,感到困倦要睡覺,感到不適要就醫,如此,就是最淺顯的知行合一。
這些都是人人能做到的知行合一,要是連這些都做不到,那麼連生命都會有危險,所以不值得多提,值得深思的是,見到老弱病殘等弱勢人群被欺辱之時,良知是什麼?不需要思慮就知道需要去做的事情,是什麼?”
“當然是出手相救……原來如此。”
盧植似乎想明白了什麼,緩緩道:“袁君,你的意思是,簡單的良知,人人都能做到,但是涉及到更深層次的良知,並非人人都能做到,比如有人會因為膽怯而不敢出手相救老弱病殘。”
“正是此理。”
袁樹點頭道:“在官場上更是如此,如果向上官行賄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那麼做還是不做?上官指示你去做一件違法的事情,不做就要針對你,那麼你做還是不做?”
“這可真是一個大問題啊……”
盧植感歎道:“當然這些事情都不能做,但是身在官場,恐身不由己,若拒絕,則有前途儘毀之虞,家族也會受到威脅,當今朝野上下,恐怕是做者多,不做者少啊。”
“這就是難處所在了,所以,才要致良知。”
袁樹說道:“解決這個難題,讓人們都能遵循自己的良知去行動,才能真的改善當今局勢。”
“那麼該如何做?”
盧植忙道:“致知在格物……難道,是要通過格物的方式來致良知嗎?那麼,又該如何做呢?如何做,才算是格物?袁君,你可知曉?”
小戴禮也是今文學派體係下的一份子,盧植隻是博覽群書的時候讀過,不曾深入了解,他自然的認為袁樹了解的更多。
但他沒想到袁樹直接搖頭了。
“盧君,在這一點上,我與先賢的看法不一致,我認為,良知不能靠外物去解決,隻能靠自己,因為良知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東西並不能起到關鍵作用。”
盧植對此感到驚訝。
“先賢如此說,自然有其道理,袁君,你說不能,莫不是嘗試過?”
“當然嘗試過。”
袁樹指了指外頭的一棵樹:“既然格物能夠致知,那麼,盧君,你不如試一試去格那棵樹,看看能不能得到什麼感悟。”
“格……那棵樹?”
盧植順著袁樹手指的方向,看著袁樹宿舍外頭的那棵大樹。
“能行嗎?”
“反正我覺得不行。”
袁樹攤開雙手,笑道:“先賢是說過,萬事萬物自有其道理,所以要格物致知,但是怎麼格?如何得出知?我不知道,我自己所認為的便是,良知,就在我心中,致良知,也就是順著我的本心去做事,不需要外物的乾涉。”
盧植抿了抿嘴唇,想了想,點了點頭。
“那就讓我試一試吧,我先去試著格了那棵樹!看看是否有所得。”
盧植是個耿直的不怎麼善於變通的人,既然先賢這樣說,袁樹又那樣說,他覺得不如先試一試先賢的說法,看看格物能不能致知。
袁樹看著盧植下定了決心,也不阻止他,點了點頭,讓他格。
袁樹認為,格物確實是能夠致知的。
但是怎麼格,格什麼,也是有講究的。
格的好了,能格出來自然科學道理,萬一從一片樹葉落地感悟到萬有引力,那盧植可就算是牛逼了。
可萬一格的不好,或者格的對象不怎麼正確,然後悟出來一個不怎麼常規的道,那可就不是統治者願意看到的事情了。
比如劉邦和項羽,他們格了秦始皇,一個格出來個“大丈夫當如是”,一個格出來個“彼可取而代之”。
然後知行合一,與秦朝發生了一些不愉快,最後一個是漢皇帝,一個是楚霸王,和秦始皇之間略有嫌隙。
還有大賢良師張角,他更牛逼,格了蒼天,格出來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然後知行合一,與漢朝發生了一些小糾紛,最後一腳把漢朝踹進了墳墓,鏟入了第一鏟土,此等行徑,肯定也和劉邦、劉秀尿不到一個壺裡。
著名大帝李世民先生也是非常優秀的格物致知選手。
他悟性很高,隻是格了自家的玄武門就悟道了,不過他的兄弟好像不太認同他悟出來的道,和他發生了一點小摩擦,最後李世民知行合一,用物理成果說服了自己的兄弟和老爹,當了皇帝。
趙匡胤作為李世民版格物學的傳承者,悟性也不錯,他格了黃橋,悟出來一身黃袍,最後帶著自己的成果返回開封,與郭氏母子友好交流之後,說服了他們,也當了皇帝。
這些都是著名的有成果的格物致知選手。
所以,盧植能格出什麼來?
袁樹稍微有點期待。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