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出身弘農郡,乃著名閥閱家族弘農楊氏嫡係子弟,自幼跟隨家中長輩學習《歐陽尚書》,學有所成之後又博覽群書,增進學問,年紀輕輕就博得很大的名聲。
當然,與袁樹最初的名聲差不多,都是家族內部發現有一定的才能,然後發動家族喉舌為其揚名、奠定未來通順仕途,而這隻是最開始的初步行動,往後還有很多行動。
比如讓郡太守、州刺史、朝中三公等有權力辟召屬吏的人招募他做官,然後他都不去,以此彰顯名望和自持的態度。
最後,等到朝廷用公車來征召他的時候,他才會扭扭捏捏的過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子臣屬。
閥閱家族出身的子弟,沒必要承那些小角色的情,沒必要給人家當門生故吏,隻有天子用公車來征召才算是給他們麵子。
楊彪比袁樹大十二歲,也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從小被家裡吹捧著長大,未曾遭逢天下敵手,自然覺得天上地下我最強。
忽然間冒出來一個比自己還要閃耀奪目的小家夥,還是妻子的娘家人,楊彪自然來了興趣。
於是和父親楊賜說過之後,他就打算“西向遊學”,打著拜訪大儒馬融的旗號,想要去會一會袁樹。
楊賜倒也沒有阻攔。
一來楊彪現在沒有官身,還在待價而沽階段,家族為他準備的程序還沒有走完,所以他可以自由行動。
二來,能夠在這個階段多爭取到一些名聲,和一些有名望的人多交流,大家互相吹捧,花花轎子人抬人,以後也能得到諸多助力。
三來,楊氏家族和袁氏家族同為閥閱高門,曾經關係不錯,但隨著外戚專權、宦官亂政,兩個家族逐漸有了不一樣的價值導向。
在政治層麵,袁氏家族已然處在了混沌中立的局麵上,而楊氏家族還在一定程度上堅守士人本該有的立場。
在道德層麵上,楊賜對於袁逢、袁隗兄弟兩個是有點看不上的。
而現在,聽聞袁氏家族又開始走學術路線,他也有些興趣,便允許了楊彪的行程。
楊彪很高興,頂著寒風,乘坐豪華的大車,一路向西。
在路途中,楊彪通過手下的一些渠道搞到了一部分袁樹所著《孟子解詁》的抄本,一番閱讀之後,楊彪皺起眉頭,感覺袁樹還真不可小覷,這名聲還真不是胡亂吹出來的。
如果這本書真的是他自己所著,那麼他的學術功底和他對《孟子》的研讀理解就已經不是常人所能質疑的了,要質疑他,就要把他的全盤邏輯都給推翻掉,而想要這樣做,難度很大。
他把《孟子》按照他所傳揚的致良知之學的方式進行二次解讀,從中發掘了大量學術圈子沒有發掘出來的內容,樹立起了虞舜作為致良知的先祖。
他通過虞舜這個上古賢王來宣揚致良知的正當性,等於給他的學說樹立起了一杆大旗。
正如今文學派尊孔子,古文學派尊周公,他直接又來了一個超級加倍,遵奉上古帝王虞舜!
偏偏虞舜還是袁氏始祖的始祖。
怎麼駁斥?
懷著沉重的心思,楊彪於十二月中旬抵達了茂陵縣,抵達茂陵縣的第一天,他就碰上了袁樹講學。
麵對數百人,袁樹毫不怯場,先是十分自若地講授《左氏春秋》相關的東西,一板一眼的古文經學,等這些東西講完了,他再話鋒一轉,開始講授自己的一套東西。
楊彪湊在人群之中聽了一段時間,莫名的感覺袁樹說的這些東西還挺有意思,甚至可以說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在裡頭。
看著袁樹尚未褪去稚嫩的容貌,恍惚間還真的懷疑他隻是一個孩子,但是他那極其明亮銳利的雙眼還有犀利的言辭,卻處處體現出了名副其實的神童風采。
很快,楊彪就下了結論,這小子,有真東西。
他不是單純被吹捧出來的俗物,而是個有真才實學也有自己一套想法的學者。
這是真神童!
但是最讓楊彪感到驚訝的,是袁樹對於整個場麵的把控能力還有那種不自覺的情緒感染力。
傳授古文經學的時候,他一板一眼,十分板正,沒有任何逾越規矩的地方。
但是輪到自己的私貨的時候,他就開始發揮自己的能耐。
講話講的速度很快,情緒十分飽滿,語調上抑揚頓挫,隨著內容的不同而變得不同。
講到激動的地方,他甚至直接站了起來在高台上來回踱步,並且搭配有一些肢體上的動作,滿場學子的眼睛都被他吸引了。
包括楊彪自己都情不自禁的受到了袁樹演講的感染,內心深處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點點對致良知之學帶來的美好未來的向往。
然後他猛然反應過來,自己差點就被袁樹給繞進去了。
講學結束之後,楊彪真切的感受到了袁樹的強悍之處。
比起他的學術能力、辯論能力,這種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怯場、鎮定自若甚至可以帶動聽講人群情緒的能力,才是特彆牛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