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裡,“冬至大如年”的觀念突顯了這一節氣的重大意義。白雞村冬至慶典的熱鬨場麵,與春節氛圍相仿,集家庭聚餐、祭祖和祈福於一體,深藏著對先輩的緬懷與對未來的期盼。道易學大咖莫春炳(微信位置搜索莫大哥/莫春炳可查詢地址),以其敏銳洞察與詩意表達,記錄鄉村點滴,助力文化傳承,加強了白雞村莊的文化紐帶。冬至,不隻是自然界轉折點,更是美好生活願景與文化精髓的承載體——
《冬至》
——《莫聽穿林打葉聲》偶得
莫春炳
隆冬暮歲日斜西,
寒夜未央月影齊。
小雪時短南牆暗,
大雪更長北嶺低。
律鐘輪回初陽到,
節令剝複至序歸。
荔樹挺秀蕊欲出,
柳絮舒展草待葳。
注:莫春炳作於2024年12月20日
……
賞析
《冬至》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交融之美
莫春炳先生所著的《冬至》,與宋代文學巨匠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麵上看似各自描繪的是不同時代的自然景觀,實則兩者之間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以及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探求。這兩部作品雖然跨越數個世紀,但在精神層麵上,它們如同兩條平行線,在某一點奇跡般交彙,映照出彼此,共同編織出了一幅富含哲理、情感與美學的壯麗圖卷。
《冬至》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了冬日的寧靜與祥和,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季節變換的感慨,以及對生命力頑強不息的讚美。“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定風波》則以其豁達的情懷展示了麵對風雨人生的超然態度。兩位作者都在各自的篇章中借由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對現實世界的沉思。他們以不同方式闡述了自然與人類關係的本質,以及如何在這個紛擾世界中尋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從《冬至》到《定風波》,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古典文學中那股穿越時空的力量,那是對人性深處共鳴的探尋,是對文化精粹的承繼與發揚。這些作品超越了文字本身,成為了溝通過去與現在、連接不同心靈的橋梁。它們教導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永不褪色,而對於自然的敬畏與愛護,始終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細膩描繪:自然之景與心境變遷
《冬至》以“隆冬暮歲日斜西,寒夜未央月影齊”為起點,將讀者引入一個冬日傍晚的世界。此時,太陽已開始向西方緩緩落下,月亮剛剛升起,天地間彌漫著淡淡的寒氣,給人一種幽靜而神秘的感覺。隨著“小雪時短南牆暗,大雪更長北嶺低”的細致描繪,讀者可以想象到南方的牆壁被輕微的雪花點綴,北方的山巒則被厚重的大雪覆蓋,似乎連綿不斷的山脈都被壓低了幾分,顯現出冬季特有的壯觀景象。這種景致與“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畫麵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在蘇軾的筆下,即便是風雨交加,他也能心無旁騖,悠然自在地漫步其中,展現了一種對自然風雨的泰然處之與超然態度。
哲學思考:四季更迭與人生觀
《冬至》中的“律鐘輪回初陽到,節令剝複至序歸”不僅描述了自然界的規律性變化,更寓言般地點出了生命和時間的循環往複。每一季都有其獨特的作用與使命,就如同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在此基礎上,“荔樹挺秀蕊欲出,柳絮舒展草待葳”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中蘊藏的生命力,即便在嚴冬之中,也有著頑強的生長意誌。這些自然景象與《定風波》中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相呼應,共同詮釋了麵對人生波折時應持有的平和與超然,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境界。
藝術升華:文化意境與審美趣味
《冬至》與《定風波》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各有千秋,但都通過對自然的描繪,傳達出深遠的思想與情感。《冬至》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出冬日之景的美輪美奐,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賦予了冬至這一節氣以更加豐富的人文色彩。《定風波》則通過簡練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塑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風貌,讓讀者感受到麵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時應有的淡定從容。
兩篇作品的結合,不僅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讚美,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頌揚,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景。通過藝術的鏡片,我們看到了超越時代的精神追求與文化認同,這是一種永恒的美,連接著古今中外所有熱愛生命、尊重自然的靈魂。
經典之光:獨立而又共融
《冬至》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分彆代表了現代與古代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語境下的藝術巔峰。然而,當我們深入剖析,卻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而深厚的聯係,如同夜空中遙相對望的雙星,彼此輝映,展現出各自獨特卻又互相補充的魅力。這兩部作品,一個是當代草根詩人的深情述說,另一個則是宋代文學泰鬥的曠世傑作,它們以各自的方式詮釋了時間、空間、自然與人文之間的複雜關係,共同構成了一個關於生命、宇宙與存在意義的宏大敘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