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治學?”
聽著張仕緯的話,趙定搖頭笑了一聲:“本王不會治學。”
“啊,這.....”
張仕緯到嘴的話一時之間有些卡在了喉嚨裡麵。
他沒想到,趙定居然會這麼直接的說自己不會治學。
“張夫子覺得本王與那些諸子百家的聖人,列子傳記中的先賢相比,本王如何?”
趙定開口問道。
“這....”
聽著趙定這話,張仕緯更加有些不知道該如何說了。
趙定咧嘴一笑道:“夫子儘管說便是,本王也不是什麼小氣之人,其實夫子便是不說,本王心底也知曉。
本王與那些諸子百家的聖人相比差遠了,與那些列子傳記中的先賢更是螢火與皓月之間的區彆。
既然如此,那本王又何談什麼治學?”
“王爺,您真的是.....”
張仕緯張了張嘴,一時之間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了。
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趙定居然能說這話。
能身居高位,還能如此謙虛待人,能得當朝陛下信任,還能不驕不躁。
單憑這份心性。
趙定便值得這份信任。
故而,無形之間,張仕緯對於這位燕王,心底更多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故而夫子讓本王治學,那實在是高抬了本王,因為治學之道,古今皆有,諸子百家皆有學術論據,本王便是說了又能如何?能抵得上諸子百家,古今聖人之言否?
不能!
既然如此,那何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開拓後人之事?”
沒等張仕緯說話,趙定便搖頭否決了自己的問話。
因為他真的不能。
或許以他的閱曆,和前世華夏上下五千年的經史子集,也能抽出兩篇裝個叉,但沒有意義。
沒有絲毫的意義。
在這個世界裡麵也同樣有無數的典籍,其中勸學篇,治學篇,也不知道有多少,但結果如何呢?
不也一樣造成了如此割裂嗎?
自古以來治學簡單,但育人最難,當然治學也是另外一種育人。
“夫子,這治學篇之事,本王就不獻醜了,以前人之治學篇足矣,但本王也就說個自己的想法。
國子監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治學不治學無關緊要,但重在育人,重在德行教導,學到可以稍稍放後一些。”
“那燕王爺覺得如何育人?”
張仕緯開口問道。
“同甘共苦!”
“如何同甘共苦?”
張仕緯再問。
趙定問道:“大乾國本是何物?”
“自然是農業。”
張仕緯不假思索道。
“既然為農業,那為何不讓國子監的監生下鄉三年,深入地方體察百姓之苦?隻有讓他們吃得了百姓之苦,方才知道百姓之難。
如此便是同甘共苦。”
此話一出,張仕緯眼前一亮。
這一點他倒是真的沒有想過。
他能有今日的學識,對於國情的看法,一方麵來自家族的熏陶,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麵便是來自幼年隨從父親下鄉的經曆。
也正是那時,讓他看到了民間百姓的疾苦,也立下了日後報國之願。
“王爺此舉,老夫極為讚同,但若是讓國子監內的那幫監生下鄉三年,半工半讀隻怕難以實行。”
過了半晌,張仕緯又有些皺眉道。
“能開除不?”
趙定問道。
“能開除。”
張仕緯下意識的回道。
可轉念又有些遲疑道:“可如此一來,王爺您得罪的人豈不是?”
趙定嗬的了一聲笑道:“夫子覺得,便是本王什麼都不做,便能得到那些人的支持嗎?如夫子所言,本王既然從幽州回來了,就等於踏入了大乾朝堂的旋渦中心,本王已經得罪了周家,何至於再怕多得罪一些人?
虱子多了,還怕被咬嗎?”
第(1/3)頁
第(2/3)頁
聽著趙定這話,張仕緯默然不語。
此刻再望向趙定的眼神之中,無形之間已經帶了一絲敬意。
拱了拱手,望向趙定道:“下官帶我大乾百姓謝過燕王殿下。”
說完便對著趙定躬身一拜。
趙定此舉,可謂是吃力不討好,但於國而言,於百姓而言卻是天大的好事。
能站在皇子之位,卻替黎民百姓考慮,此舉確實是比其他的皇子好了太多太多。
“夫子您客氣了,夫子您客氣了,本王此舉,並非什麼聖人之舉,而是本王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如你所言,本王無權無勢,母妃更是早逝,如今得罪了周家,那幫以周家為首的士族,已經視本王如眼中釘肉中刺,如今若是再去巴結他們反倒是落了下乘,倒不如團結如夫子這般的大乾清流。
而且整頓國子監,對於本王而言,亦是培植自己親信之舉,若是能在此處給予黎民百姓益處,本王自然樂意。
與我而言也是名利雙收之舉嘛。”
趙定笑嗬嗬的說道。
“唉,不管如何,下官頭替我大乾百姓謝過燕王陛下。”
張仕緯聽著趙定這話,心底莫名一笑。
趙定如此說,他反倒是更加覺得趙定真實了不少。
“那不知道燕王殿下除了此舉之外,還有什麼要做的?下官定鼎力支持。”
張仕緯抬起頭,看著趙定開口問道。
說話之時,不知不覺之間,張仕緯對於自己的稱呼已經從老夫變成了下官,而這一切說得卻是極為的順口。
可以說到了此刻,張仕緯才算是真的認定了趙定這個曾經被所有人瞧不起的閒散王爺。
“國子監,現在生源何?都是來自何處,又士族占比多少,寒門占比多少,平民占比多少?”
趙定再次開口問道。
既然要得罪,那就得罪死了。
權力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之爭,他趙定既然得罪了周善,自然也就不怕把周善身後的那幫大乾士族一並得罪死了。
逼急了,他就直接把幽州軍調來應天。
他不介意來一場。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應天,滿城儘帶黃金甲。
“目前國子監內監生一共三千人,其中三百人來自於當朝三品官員以上的世家大族子弟,文武皆有,七百人來自於,當朝五品以上官員的家族子弟,一千三百人來自於當朝五品到八品以上的官員家族子弟,同樣文武不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