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反倒是讓魯肅有些驚訝,便是忙不迭的下了車,規規矩矩的前來拜見。
校閱搞了,意思到了,也就夠了。
斐潛覺得再端什麼架子,就多少有些畫蛇添足,抑或是弄巧成拙的愚笨。
在校閱的時候,距離較遠一些,而且斐潛的注意力也都在兵卒身上,現在麵對麵見到魯肅的時候,斐潛多少有些覺得後世三國遊戲真不靠譜。
魯肅這家夥,其實不矮,和斐潛個頭不相上下。
但是也沒有關二爺那麼高。
算是中等偏上。
相貌也不是那種看起來就是老實巴交的類型,相反還頗為上佳,怪不得在三國曆史上經常作為使節到處跑。
兩人相互謙讓著,進了節堂之中。
斐潛待魯肅就坐,看過了魯肅遞送上來的詔令,便是笑了笑,將詔令放在了一旁。
魯肅隻是瞄了那詔令一眼,也沒有多說什麼。
現在這個局麵,有些微妙。
斐潛有違背詔令麼?
似乎有,也似乎沒有。
因為斐潛當下,確實和曹操脫離了交戰。
從這個角度來說,斐潛遵守了詔令,但是魯肅其實知道,現在這個階段斐潛隻是在蓄力,隨時都可能發動反擊,甚至可能下一刻就會出軍,那麼又是違背了詔令。
這就像是當下的大漢天子,似乎是天子,又不像是天子。
魯肅默默的坐著,似乎也不準備和斐潛說些什麼大義,什麼忠誠。
這是……
裝老實?
斐潛忽然想要笑。
莫非演義當中魯肅的老實形象,便是這麼來的?
斐潛看著魯肅,忽然問道,『某有聞,子敬原家富多財,殷實之戶也。然子敬少年之時,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不知此事真假?真可謂少年英才是也!』
三國演義之中,魯肅一出場似乎就是中年油膩男,實際上並不如此,現階段的魯肅,還是一個青壯年,儀表堂堂,禮儀規範,令人觀之頓生好感。
其實斐潛比魯肅大不了幾歲,嚴格上來說,他們兩個應該是平輩的……
可是雖然斐潛口中稱呼『子敬』,但是口吻已經是上對下了。
眾人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畢竟權柄會抵消年齡,五十歲的辦公室王主任在三十歲的老總嘴裡,永遠都是小王……
魯肅吸了一口氣,『肅少年懵懂無知,肆意妄為……讓驃騎見笑了……』
斐潛笑了笑,『我倒是覺得子敬深慮……以南山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豈能言「懵懂」二字?隻是子敬當時為何不舉兵而興,卻投了江東?』
魯肅抬頭,看著斐潛,『驃騎可知,江淮之處,當年鄭張之輩乎?』
斐潛點了點頭,『也略知一二。』
鄭,是鄭寶。
張,是張多。
還有一個許乾。這三個人手下都有很多人。
鄭寶實力最強大,占據巢湖,據稱是擁有部眾一萬餘人,加上其所處之地頗為豐饒,起初倒是很有些氣象,所以廬江一帶的寒門士族子弟,以及百姓民眾大多投奔他,曾經為一方所忌憚。
魯肅笑了笑,略帶一點苦澀的說道:『某年少失長,若不散財聚眾,便為鄭張所掠也!』
斐潛又是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天下為亂,四方各逞勇武,子敬也深受其害……既如此,為何又佐江東,割土鼎立,以觀天下之釁?』
魯肅聞言,頓時眉眼就是一跳!
這是他向孫權的獻策!
驃騎怎麼知道了?
魯肅細思極恐!
當時廳堂之內,除了他和孫權之外,其他的就是孫氏的仆從……
孫權肯定不會將這些事情到處亂講,那麼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孫氏的仆從之中,有驃騎的奸細!
魯肅幾乎是立刻得出了這個結論,卻不知道這結論和實際上的真相謬之千裡……
斐潛再怎麼能耐,也不可能再孫權身邊的仆從之中安插什麼奸細,畢竟那些孫氏仆從很多都是家生子,也就是祖祖輩輩都跟著孫氏的,有的甚至跟隨過三代孫家之主了,普通人根本混不進內堂,更不用說聽見孫權和魯肅之間的商議內容了。
斐潛之所以知曉這些,因為這都是後世給予的答案。
當然,後世的答案裡麵也未必都是正確的,也有不少是杜撰出來的。比如後世之中就有所魯肅有投奔鄭寶的計劃,甚至還有一說是劉曄勸說魯肅投奔誰的……這基本上來肯定就是假的了,魯肅再怎樣沒眼光,也不會去和鄭寶同流合汙。
三國之中,似乎是一種巧合,又或是一種必然,都有一位戰略級的智囊存在。魏國和蜀國就不提了,吳國之中很多人以為是周瑜,其實並不是。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十分的微妙,倒不如魯肅這樣的人,更能獲得孫權的信任。
對於曆史之中的吳國來說,魯肅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周瑜。因為魯肅不僅是能提出戰略,更能隨時調整,並不會拘泥於一處,或者是一條道走到黑。典型的實例,就是魯肅在一開始的戰略中,本來是打算二分天下,全據長江以南,然後與曹操抗衡的……
當然,這個策略也有可能是周瑜提出來的,或者是周瑜和魯肅共同商議出來的,隻不過周瑜短命,所以自然就算在了魯肅頭上。
在劉表占據荊州時,魯肅知道劉表可以拿下,所以大膽提出二分天下的策略。但當一半荊州被劉備占據後,魯肅很快意識到這股新勢力銳不可當,以為隻可拉攏而不能強攻。於是馬上修正戰略,勸說孫權聯劉抗曹。
可惜周瑜、呂蒙都中了二分天下的毒,孫權又是個搖擺不定,放不下眼前利益的主。以至於後期孫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今天打曹操打不過,明天就去劉備那偷點食。背刺關二爺後,吳國和蜀國徹底撕破臉,麵對劉備大軍,孫權不得不裝孫子,向曹丕俯首稱臣。孫權的這副嘴臉,連赤壁之戰前主張投降的張昭都看不過去。
一個人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很難的,太多人隻會選擇一條路走到黑。
對孫權來說,全據長江的大餅實在是太過誘人,所以一直念念不忘,但是魯肅卻能預見到自己戰略的不可行性,並果斷放棄自己的原設想,並且立刻選擇更優化的方向,不得不說是魯肅高明之處,這種眼界和大局觀,足以傲視江東群英。
這種眼界,其實也從斐潛最開始稱讚魯肅散財之舉,可見一斑。
當時魯肅家鄉裡麵的老者,不能理解魯肅行為的用意,都說魯家有魯肅這個敗家子,肯定完蛋了!他們那裡知道,在亂世之中,光有錢財而沒有實力,就是砧板上的肥肉。而且即便是魯肅召集了少年團,依舊被人盯上了……
後來這些事情,被史書描繪得似乎是周瑜和魯肅惺惺相惜,但是斐潛覺得更有可能是雙方見過麵之後,便是臭味相投對上眼了!
彆以為魯肅的武力低,穿著文吏服飾很能迷惑人,實際上這家夥能開硬弓,可以直接一箭射穿櫓盾!
至少比斐潛這個戰五渣要強……
所以魯肅真的是各個方麵都很強。
斐潛之所以用言語擠兌魯肅,其實也多少有一點想要留住魯肅的心思。
要是真能將魯肅留在關中,江東就幾乎可以說是斷了一條手臂,外加少了一半的大腦!
可是這事情,真的能如斐潛所願?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