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曜對此也隻是淡然一笑,表示理解。他明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而芃芃作為一個特彆的孩子,雖然心智發育有些特殊,但記憶力卻非常出色,甚至超過了一般人。
此外,家中收藏的大量書籍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使得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從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文曜整了整神色,繼續說道:“我們這一脈啊,先祖仲翁在蜀地擔任郡守時留下了支脈。
當年,先祖為了蜀地的教育和水利事業可謂是嘔心瀝血,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數十年。
儘管後來主脈那一支回到了廬江郡舒縣,但仍有一些子弟選擇留在這裡,而我們這支便是其中之一。”
“這麼多年來,雖然與廬江那一支保持著一定的聯係,但畢竟巴蜀、洛陽一南一北相隔甚遠。
再加上近年來社會動蕩不安,彼此間的聯係逐漸減少。”
文淑聽後,心中不禁感歎道:“文翁,仲翁……”
她明白,正是因為先輩們的努力和貢獻,文家才得以在洛陽立足並發展壯大。
除了文付在學識上出眾,在巴蜀郡這一帶小有名氣不說,更受當時益州一帶推崇。
再加上祖上名望,所以能在洛陽城裡謀得職。
要說祖上文翁,在西漢時候可是一代大儒,擔任蜀地郡守期間,不僅僅在蜀地傳播了中原文化,更是突破重重阻礙在蜀地創辦了第一所官班學校。
讓蜀地子弟入學,當地的教育更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了提高學子的積極性,先祖更是親自教學。
正因為有先祖的大力推行教育,讓蜀地民得以教化。
文翁此舉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中原文化向巴蜀地區的傳播與交流,還為巴蜀人民打開了一扇走向外界的天窗。
無論是好學的風氣,還是經濟發展,都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助力。
這或許就是文氏一族的後人能夠在先輩離世後,仍未受到當地人排擠的原因吧。
提到此處,文淑不禁回憶起上學時期曆史課本上的內容——中國曆史上第一所、也是曆史最為悠久的官辦學校“文翁石室”。
即使曆經數千年,巴蜀人民始終沒有忘卻文翁為他們帶來的福祉,尤其是在教育方麵的貢獻。
他們將“文翁石室”一直傳承至今,已經興辦了數千年之久。
文淑未曾料到,自己竟有幸成為這位偉大人物的後裔。
“大兄,既然如此,為何我們會流落到這等偏遠之地呢?”
身為文翁的後代,實在不應淪落至此。
“你啊,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或許是回想起先輩們在過去幾百年間,因戰亂而輾轉避亂的艱辛曆程,文兄的聲音充滿感慨。
“先祖雖然對蜀地有恩,但到底時間久遠,更何況所謂恩情人走茶涼,更何況我們這些隔離好幾百年的子孫,先祖的恩澤對讀書人來說有莫大的恩情,但對普通老百姓”
“特彆是戰亂時候,就連飯都吃不飽的老百姓來說,沒有什麼比填飽肚子更為重要”
喜歡穿越魏晉南北朝,之亂世求生記請大家收藏:穿越魏晉南北朝,之亂世求生記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