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牧微微一笑,竹簡上記載的正是來自三國時期曹操創立的屯田法。
當年曹操手下也是兵馬稀少,糧草不足,此法一出,極大地緩解了糧食危機,眾多諸侯爭相效仿。
“老爹,這就是‘屯田法’,具體實施方法都在上麵。屯田法有兩種形式:軍屯和民屯,其中軍屯又分為邊境軍屯和內屯。”
“若采用此法,一國的部隊有超過七成的糧草可以當地解決,且不說其他的,父親您知道為何大秦如此困頓嗎?”
“首要的原因是因為駐守邊境的軍隊給大秦內部帶來了巨大的負擔。每年消耗的糧食與軍餉無法計量,大秦收入的八成都是用來供養軍隊。”
“但即使如此,征戰雖頻繁,可並未通過戰事取得應有的利益,難道不覺得這是白費力氣嗎?”蘇牧搖頭感歎。
嬴政聽罷頓時不滿,“這並不準確,至少河套與嶺南兩地歸於大秦旗下了吧?”
麵對嬴政的辯解,蘇牧輕蔑地說:“這能稱為勝利嗎?”
“南征時修建靈渠耗費了大量人力,光軍隊就有五十萬人。這些軍人每日所需的糧草有多少?最終所得不過兩個郡,還要常年支付重稅。”
“至於河套,攻下了它又如何?如果不去利用,那塊地對你有何作用?”蘇牧不屑地質問。
這話讓嬴政一時無語,不知如何回應。
蘇牧語氣一轉,繼續說道:“我不是說開拓疆域有錯,而是如果隻顧對外擴張而沒有收益,反將會拖垮國家!比如隋煬帝的例子。”
許多人常將隋唐比喻為秦漢的延續。隋朝曾因楊廣的努力而成為東亞無可爭議的霸主。但為了一次無益的征服嘗試(),耗儘國力,最終成就了李唐的興起。大秦與大隋之間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同為一代雄偉之主統治時期,兩國均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並且都在二代之後消亡。期間均進行了一些偉大工程,如修長城、秦馳道、開疆辟土和開挖大運河等。
假若嬴政擁有這種墾荒的方法,不用三年,僅需幾年之內就能擊敗匈奴,免除了對外用兵帶來的損耗,再加上施行仁政,三年間大秦就可實現穩定繁榮!”蘇牧端起麵前的水碗,輕輕喝了一小口。
一旁聆聽的嬴政感到十分驚訝。儘管蘇牧的話並不是多麼精巧,但他的話確實讓嬴政重新思考自己的功績。
“兒子,今父親還有事先行離去,但你的建議我已記在心上,定不會讓你失望。”說著,嬴政收好手中的《屯田法》,站起身往外走。
“何必這麼急呢?不如吃過午飯再走。”蘇牧在後頭挽留著,而嬴政此刻哪裡還吃得下什麼晚飯。
他迫不及待想要立刻返回宮殿,然後召集群臣商量一番,看看這個屯田的辦法到底可行與否!
鹹陽宮內,
嬴政的書房之中。
剛剛結束早朝不久,連屁股還沒坐穩的眾人就被召到嬴政的書房。
馮去疾、李斯、王賁和蒙毅都來到這裡。
“你們先看看這個東西,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儘管說!”嬴政揮了揮手,示意趙高把寫有屯田法令的竹簡遞給各位大臣。
馮去疾率先接過竹簡,仔細地閱讀起來。
一開始,馮去疾的神情還算平靜,但隨著他越往下看,他的表情變得越來越激動。
“邊軍實行屯田,三分駐守,七分屯田,每月輪流一次,既保證軍隊得到充分的訓練,又能自行解決絕大部分糧食問題!”
“內地城池的守軍則二分駐守,八分屯田,同樣按月輪換,這樣不僅能讓士兵得到足夠的訓練,也能自給自足解決糧草問題。”
“而普通百姓實施屯田,由官府提供耕牛和種子,凡是屯田百姓開墾的土地,都將登記入冊,歸屯田者所有,僅需每年上繳一到兩個城市的部分稅收!”
馮去疾越讀越激動,不自覺地朗讀出聲。周圍的臣子們也紛紛豎耳傾聽。
屯田?百姓也要屯田?
書房裡的人都不是笨蛋,他們都聽出了這個計劃的可行之處。
大秦如今國庫空虛,主要是因為邊軍耗費了大量資源。大秦邊境駐軍數百萬,每年需要消耗無數糧食和草料。
如果真的能實施這項屯田政策,邊境軍隊的經濟負擔將大大減輕。隻需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大秦肯定能夠更加富強。
“陛下,這實在是救國良策啊!這個……這完全可以施行!”馮去疾興奮地說道,“如今匈奴內部動蕩,沒有時間南下侵略,正適合推行此法。”
“匈奴邊境三十萬軍隊,有十萬守軍足夠防禦,其餘的二十萬可以采用屯田的方式來生產糧食!”
馮去疾激動得雙手發抖。
一旁的蒙毅連忙附和道:“另外,陛下還可以將一部分百姓遷徙至河套地區。”
“那裡的土地非常肥沃,隻要頒布這項法令,肯定會有許多百姓自願遷往那裡!”蒙毅說道。嬴政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