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充當磁推動力源隻是這些動力源的次要功能,它們主要設計初衷其實是為加速器的加速線圈提供能量。
那麼長的加速器,不可能光靠一個能源係統,且不說不能辦到的事,就算能辦的也不現實。原因是這個粒子對撞機真的太長了,長到光線從頭傳遞到尾部,都需要九百多個小時。
圓柱狀模塊結構每一節十公裡,人類大概需要製造九百九十八億四千三百零四萬個這樣的部件。這是何等龐大的數字,可想而知製造這樣海量的部件,所需的金屬資源是多麼的龐大。
而且這僅僅是模塊化生產部分,也就用於粒子加速過程的部件才能模塊化生產,它是加速器部分。粒子對撞機可不止加速模塊,還包括對撞點區域所需的一係列探測器,用以記錄粒子對撞時釋放出來的能量和粒子信號,這一部分可就不能模塊化生產了。
同樣不能模塊化生產的還有兩端的粒子束發生器、分離裝置等等,這些都是精密儀器。
關於對撞點和兩端的儀器設備,在設計圖上可以看到,它們所在的部位會比加速器模塊大一圈,完整的新加速器看起來就像一根兩端和中間部位較粗的長棍。
之所以設計成筆直長度,原因是這樣設計不需要考慮每個部位加速器的磁場強度,運行的時候隻管上最強的磁場給粒子加速就行。若是環形加速器,則需要確保每個部位都有固定強度的磁場強度,如此才能確保在加速器繞行的粒子束不至於來不及拐彎或者拐彎過大撞到加速器壁上。
直線型加速器就沒有這種問題,隻管暴力加速,讓粒子束相撞即可。
現在的太空之中,到處都是奔走的工程船,在這個階段,它們就像一隻隻螞蟻一樣,幾艘幾艘合作,一起將從工廠中生產出來的粒子加速器部件,搬運到預定位置。
太空雖然虛無,但新粒子加速器的預設位置,已經被人類以自己這個大艦隊為參考位置,提前在精確太空地圖上標注了坐標位置。
當然,這樣的運輸方式隻是其中一種方式,有一部分在生產出來之後就被安裝上推進器的,則由其自帶智能係統控製,獨自開往預設位置。之所以要分成兩種運輸方式,完全是因為人類需要評估到底那種運輸方式對新粒子加速器的加速模塊傷害最小。
得到可靠數據之後,以後就隻剩下其中一種運輸方式了。
隨著加速部件越來越多被送達預定位置,雖然還沒有立刻進行拚接組裝,但整個新粒子對撞機的雛形也漸漸出現在人們眼中。
從人類艦隊所在位置順著一節節模塊望去,這台隻造了十分之一不到的新粒子加速器看起來就像一根直插黑暗宇宙虛空的長廊,而那一節節尚未拚接起來的模塊,卻又像階梯的台階。
看到這樣的景象,有時候科學家們都感覺,那是人類一步步邁向大統一理論的台階。
目之所及,不見其端。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