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板蕩吐蕃攻,
雍涼故土不屬東。
英雄奮起呼振臂,
瓜沙義民起兵鋒。
曆戰光複河湟地,
再開舊路走廊通。
獨守敦煌二百載,
使知西北有孤忠。
大唐廣德二年(764年),大唐帝國的宿敵、雪域高原上的霸主吐蕃攻陷河西走廊上的重鎮涼州(今甘肅武威)。
兩年後的大曆元年(766年),吐蕃又攻陷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
貞元三年(787年),大唐在河西走廊上最後一個據點沙州(今甘肅敦煌)陷落,至此,河西走廊全部被吐蕃控製。
因為生產力水平和統治技術不成熟的原因,吐蕃在河西走廊實施殘酷的統治政策,河西走廊上的各族人民無不心向大唐,隻是苦於當時吐蕃強悍,隻得暫時隱忍。
大中二年(848年),吐蕃內亂,大量駐防河西走廊上的吐蕃軍被卷入高原上的內訌,吐蕃在河西地區的統治陷入極度空虛的狀態。
當年,沙州漢人在漢人名將張議潮的帶領下發動起義,旋即光複沙州。
之後,張議潮率軍相繼收複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涼等十一州,河西走廊全境光複。
張議潮派遣其兄長張議潭將十二州(還有此前光複的沙州)地圖﹑戶籍奉獻給唐廷,失陷60餘年的河西走廊從此一朝得複。
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除涼州外),從此歸義軍登上曆史舞台。
當時“西儘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裡,戶口百萬之家”,全是歸義軍的勢力範圍,也是歸義軍最鼎盛的時代。
唐懿宗鹹通八年(867年),張議潮入朝長安,侄子張淮深主持歸義軍軍政事務。
因為缺乏張議潮的威望,歸義軍內部萌生了分裂的種子。
而大唐朝廷因為忌憚歸義軍的勢力,遲遲不授予張淮深河西節度使的旌節,即便如此,張淮深依舊對大唐無限忠誠。
鹹通八年(867)至乾符三年(876)間,張淮深多次擊敗吐蕃的反撲以及回鶻的襲擾,歸義軍百姓稱其“文治武功,不下議潮”,河西走廊依舊穩如磐石。
大順元年(890年),張淮深和妻、子被他弟弟張淮鼎(張議潮的兒子)所殺,從此歸義軍內部就陷入了持續的內訌中
最終張議潮之孫張承奉方掌控實權,才結束了這場漫長的內訌。
歸義軍內訌期間,回鶻攻陷甘州,肅州也的龍家也不再聽從歸義軍的號令。
此時,歸義軍實際控製的已僅有瓜沙二州,河西走廊大部易手,與大唐的聯係也中斷了。
張承奉方掌權後,試圖恢複祖先基業,打通與大唐的聯係,遂率軍東征,但收效甚微。
公元907年,朱溫篡位,大唐滅亡,支撐歸義軍的精神支柱崩塌,張承奉遂停止東進戰略,但連年的戰爭極大的透支了歸義軍的實力以及張氏家族的威望。
乾化四年(914年),沙州的另一個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貴(後更名曹議金)發動政變,成為歸義軍新的領袖
彼時中原正是五代十國的亂世,曹議金依舊堅持歸義軍旗號,積極恢複與中原王朝的統屬關係,奉中原正朔。
曹議金不再試想恢複歸義軍的榮光,而是轉為保境安民,與河西走廊上的各個政權建立友好關係,在夾縫中尋找生存機遇。
曹議金之後,其子孫後裔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祿等延續曹議金的政策,歸義軍在河西艱難的支撐著。
直到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新興的西夏王朝首領李元昊,率軍攻滅歸義軍政權,歸義軍最後一任首領曹賢順向李元昊投降
至此,歸義軍的曆史徹底終結。
這支光榮的軍隊,在大唐朝廷放棄河西後,毅然決然發動起義,為大唐恢複河西舊地。
大唐滅亡後,依舊心係大唐,為中原王朝守護西北,堪稱大唐帝國最忠誠的“鐵粉”,西北的孤忠。
以上就是大唐歸義軍的曆史,這次張議潮兩兄弟來淄州就是為了給起義尋找支援。
他們是曆儘千辛萬苦,裝扮成商隊才“偷渡”到大唐的。
但是來到大唐之後,他們看到的卻是滿目瘡痍。
剛剛經曆過甘露之變的朝廷對千裡之外的西域遺民不聞不問,甚至是不想多管閒事。
而各地方藩鎮也剛剛經曆了一係列動亂,尤其是河北三鎮和中原各鎮,幾乎打翻了天。
這些天下強番把強兵猛將都消耗在了內鬥之上,也不願意管他們這些西域遺民。
說起來,隻有那個兵部侍郎李德裕勉強算得上管點事兒,至少他給指了條路。
彆管人家指的是不是條明路,但至少給了點指點就不算白送禮。
尤其是在進入河南道境內以後,張議潮兩兄弟莫名的心裡有了點底氣出來。
為什麼?
因為他們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藩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