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出殯以後,曹叡正式登基為帝,魏國也迎來了新君上台後的第一次朝會。
魏國文武百官居於下方,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位列百官最前方。
第一次主持一國朝會,曹叡心頭不免有些緊張,特彆是看著下方四大輔臣個個氣場十足,這般感覺讓曹叡很不舒服。
這一路走來,磕磕碰碰,好不容易登臨帝位,成為了帝國至高無上的那個人,無論宗親也好,外臣也罷,老實說他真不希望有臣子分走他的權力,更不用說這樣的人還有四個。
但曹叡也知道,如今的魏國並不是處於安穩無憂的狀態,北邊需要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南邊有東吳割據一方,西邊有蜀漢虎視眈眈,可以說是強敵環伺。
在軍事上,他還是需要依仗這幾人對抗敵國的。
何況理論上一國新君剛上位,無論是哪朝的臣子,新君都要對其加以封賞,再做觀望,斷沒有剛上位便奪權的道理。
曹叡的政治智慧便在這時候展現而出,對於這在魏國已經權勢滔天的四人,他不僅不奪權,還要進一步的對四人封賞。
因為他們有四個!如果都對其進行封賞加權,相當於大家都沒有獲得長進,各方勢力依舊平衡,誰也沒賺,唯一賺的人隻有他曹叡,賺到了好名聲。
於是,便有了曹叡上台後的第一道聖旨:
陳群晉爵為穎陰侯,升任司空,位列三公,獲準其開府治事。
曹真此前雖有瑕疵,但多年來勞苦功高,為曹氏江山嘔心瀝血,晉爵邵陵侯,擢升大將軍。
曹休晉爵長平侯,升任大司馬。
司馬懿晉爵舞陽侯,升任驃騎將軍。
……
旨意下達後,四大輔臣的地位進一步的提高。
誰知曹叡旨意才剛宣讀完畢以後,立馬有人跳了出來。
隻見曹休上前一步說道:
“陛下,對於長文和子丹的封賞臣沒有意見,然司馬仲達此前在房陵因其指揮失誤,致使我大魏兩萬將士命喪沙場,吃了如此敗仗,非但不罰,反升其職,臣恐軍中將士不服,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曹真聞曹休所言,內心深感讚同,這天下是他曹家的天下,怎麼能讓外姓之人前來分權,陳群一介文官也就罷了,可那司馬懿是實實在在會與他們爭奪軍權的。
但他此時不好出言,因為東三郡戰敗,他曹真也是負有責任的,若是真去細究,明眼人都知道,曹真還是負有主要責任。
而陳群選擇眼觀鼻、鼻觀心不作言語,先看看再說。
曹叡聽完以後,暗自冷笑一聲。
果然,這就開始爭起來了。
曹叡還未說話,司馬懿卻心有所悟,上前一步跪地道:
“臣覺得大司馬所言有理,臣於房陵一役確有指揮失當之處,致我魏軍損兵折將,此乃臣之罪責,不敢受封驃騎將軍之位,願陛下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