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熙內心權衡利弊,雖然他聽了這學子的話,讓他也覺得熱血沸騰。
當時雖然斷其倭人一條手臂,但是李洪熙卻清楚知道,那倭人不知悔改,隻會認為天朝礙於顏麵,不會傷藩國之心。
其實,除了倭國,高昌,高麗,交趾等國他們對大乾的研究頗深。
在他們研究中,天朝無論如何更迭,他們隻要保持一個慣性,就是隻要低頭臣服。
那麼,天朝會大把銀錢奉送,甚至災荒之年他們也是要錢給錢,要糧食給糧食。
甚至,他們自己的百姓忍饑挨餓,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放棄,優先給予他們這些番邦幫助。
而且每年朝貢,對於他們這些番邦來說,就是福利滿滿。
隻要稍微給點,哪怕就一點點的朝貢之物,而回來的不僅有銀錢,還有絲綢,瓷器等珍貴物品。
對於他們來說,天朝就像是幼兒,他們隻要說些好話,奉承一下,那給賞賜超乎想象。
李洪熙當然清楚了,華夏自古以來都是這般,像後世某些短視頻博主一般。
隻要有個外國人,說哇,華夏很棒,科技很發達,百姓熱情好客,最後如果加一句,我愛華夏。
完了,這貨就可以賺錢了,然後他們回國以後就會說,華夏是最驕傲自滿而且特彆容易忽悠的民族。
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
人們都喜歡說一句話,史書為鏡,吸取教訓,不過都是由於人們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麵性。
就像在山中難以看到山的全貌一樣,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所以,國人縱然知道這個缺點,但是這個缺點卻永遠不會改變,既然李洪熙來了這裡,後世他沒有能力管,所以隻能看著。
現在不同了,他有能力了,那麼他就非得管一管了。
反正現在自己也是無權的王爺,昭帝曾經在李家祖陵保證他壽終正寢,那麼,今天乾脆直接管到底。
“李虎,把孤抬到理藩院,這是孤管了。”李洪熙大喝一聲。
而眾多學子,看到李洪熙應下了他們的請求,連忙紛紛跪地。
“廉郡王千歲,千千歲。”
然後這群人浩浩蕩蕩的回到了理藩院,而昭帝也早已聽聞了,那些學子前往了廉郡王府。
南書房大臣都是聰明人,他們一聽那些學子去了廉郡王府,心裡就清楚這事完了。
廉郡王年幼,而且正義感爆棚,那些學子隻要稍加忽悠,廉郡王肯定就管了。
“皇爺爺,孫兒去阻止洪熙吧,洪熙年幼,怕真會受到那些學子的影響。”蕭明軒率先說道。
昨日和李洪熙談話中,蕭明軒讓他上乞罪折,從李洪熙言談舉止中,蕭明軒就知道在李洪熙心裡,他非常痛恨這些外邦藩國。
而且他也不知道為何,總感覺李洪熙對倭人的痛恨,已經超越個人情感,仿佛就要把倭人殺乾殺淨一般。
“哼,不用管,朕要看看廉郡王能闖多大禍事?”
昭帝皺眉,他當然了解李洪熙的秉性,可是他不信李洪熙不知悔改。
昨日剛打了板子,今日就忘記了?
昭帝了解他這個外孫,他從小膽子小,這次受了學子的蠱惑,無非就是去了打一頓那些倭人。
至於鬨出人命,昭帝認為李洪熙還是沒有那個膽子的。
而且那些倭人,甚至那些使節也確實該嚴懲一番了,年年朝貢,年年鬨出這般事情來。
剛好趁著現在,讓李洪熙懲治一番,而自己剛好也可以順便打壓一下李洪熙,這孩子年少輕狂,若是好好敲打一番,將來有大用。
可是,若是還是狂妄無知,任性妄為,昭帝就要考慮是否留下他了。
因為他的這個孫子太信任李洪熙了,若是時間長了,天下就會隻知道廉郡王而不知大乾的皇帝。
就拿那些北境軍來說,他們給朝廷上的折子幾次?可是往廉郡王府送的書信卻每月一封。
遠的不說,李洪熙剛剛舉薦的江州按察使鬱晉,他才在江州幾天?他一次折子沒給朝廷遞交。
而書信像葉子一般,永遠都是往廉郡王府送。
昭帝想到這般,怒從心頭起,看著還在為李洪熙說話的蕭明軒,仿佛要說什麼,但是又什麼都沒說。
門外的錦衣衛副指揮使也瞬間消失在門外。
人性就是這般,當懷疑的種子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以後,內心會不斷的發呼想象,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的懷疑就是真的。
而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所有的親情都顯的那麼蒼白無力,不堪一擊。
昭帝在位快四十年了,身居高位本就處於多疑的位置,年輕的時候還好些,因為很多事情他有精力,也有能力把控。
可是最近這些日月,也可能進入冬天的原因,昭帝明顯感覺疲憊不堪。
老是夢見一些自己無法把控的局麵,甚至讓他一度想要禪讓皇位,給他這個培養十幾年的太孫蕭明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