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咚!”“咚!”“咚!”
炮聲剛停,急促的戰鼓聲便已經是從明軍的軍陣之中響起。
三十餘輛巨大的戰車被先後推出了軍陣。
這些戰車不同於普通的明軍戰車一般有火器和火炮射擊所用的射擊孔,全部封閉了起來,好似一麵大盾。
將其稱為戰車並不貼切,稱其為盾車來更為貼切。
盾車前方的大盾主體用木製作,足有五六寸之厚。
車廂三麵敷設雙層甲板,兩層甲板之間以沙土填充,甲板之外再蒙蓋一層浸濕的棉被。
這樣的盾車,正是遼東戰場之上清軍攻城拔寨,野戰衝陣最常用的盾車。
這樣的盾車極為堅固,無論是虎蹲炮還是佛郎機都沒有辦法將其擊碎,隻有紅夷大炮和神威大將軍炮能夠對其造成有效的殺傷嗎,更不用提火銃和三眼銃了。
在《明史紀事本末》有記載著後金兵的戰法。
“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板約五六寸,用機轉動如戰車,以避槍炮。”
“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後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
“俟火炮既發,突而出,左右翼殊死戰,人莫克當者,官兵不能支。”
野戰衝陣,後金兵往往是以盾車作為先行,後藏重甲步兵。
明軍和蒙古紛爭多年,因為蒙古多為輕騎,為了應對蒙古的輕騎所以推崇快馬輕刀軟弓。
明軍的弓箭石數並不高,無論是射程還是破甲的效果都不強。
但是後金卻是推崇重弓重箭,所用弓箭俱為強弓。
而且往往借著盾車的掩護抵至近前四十步左右,才開始放箭。
四十步的距離已經到了清弓的破甲範圍,無論是身穿棉甲,還是布麵鐵甲,隻要被射中一箭當場便會失去戰力。
就是製作稍微差一些的盾牌甚至都會被重箭所射透。
在連射數箭擊亂了明軍的軍陣之後,後金兵便會開始發起進攻,一鼓作氣攻入陣中。
後金的前身並非是遊牧部落,說準確一些,他們是漁獵部落,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
不同於沒有鐵礦,冶鐵工藝落後的蒙古,後金此時已經具備了一整套完備的工業。
孔有德的叛逃,甚至還將火炮的技術帶入了後金,後金已經開始自行研製紅夷大炮,製作鳥銃、三眼銃等火器。
這也是為什麼在之後的鬆錦大戰之中,清軍竟然一次性排出了上百門火炮和明軍列陣展開炮戰甚至不落下風。
後金兵最強的並非是騎戰,而是步戰。
後金兵與其說是騎兵,不如說是騎馬的重步兵。
在初期的騎陣交鋒之中,遼東的騎兵在小規模的衝突之中,常常占據著優勢。
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後金現在已經是補足了騎兵的短板。
原先在後金的序列之中就有不少歸附的蒙古部落。
崇禎八年,林丹汗病逝於青海湖畔,使得漠南蒙古諸部不得不臣服於後金。
黃台吉稱帝建製,正式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定都沈陽,改名盛京。
清軍也在這時徹底補足了這一短板,從此之後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清軍都占據著極大的優勢,明軍在北地的境況就此急轉直下。
後金的戰法雖然看起來簡陋,聽起來簡單,但是在戰場之上,最簡單的戰術往往能夠收獲最大的效果。
戰爭不是兒戲,也不是文人記載著的什麼那些誇大其詞的言語。
無論是後勤還是軍隊的編製,都需要精煉到不能再精煉的地步,儘可能的簡單化。
因為越是複雜便是越是麻煩,越是容易出錯。
而在戰陣之上,一旦出錯,那麼往往就可能會致命。
“炮兵陣地再前移一百步,炮轟敵軍的山頂。”
陳望抬起了手,再度的下達了軍令。
“軍陣前移一百步。”
三百步的距離是一個還算安全的距離。
流寇營地之中應該隻有佛朗機和虎蹲炮。
發熕炮並非是什麼常見的玩意,當初李自成能得完全是撞了大運。
沒有人想到在慶陽衛的武庫之中居然還藏著那麼多的火器。
佛朗機雖然可以直接發射單發炮彈,射程也有數百步,但是北軍往往使用佛朗機發射散彈,所以一般射程和虎蹲炮一般。
說起來這也是為了應對快速反應的蒙古輕騎而做出的選擇。
明軍的對手數百年來都是蒙古,所以火炮基本都是以輕型為主。
所以陳望並不擔心流寇會拿著火炮轟擊軍陣。
軍號陣陣,戰鼓聲再起。
陳望牽引著戰馬壓在陣前緩緩前行。
三十餘輛盾車分成兩排呈“二”字排開。
在其後還有上百輛運載著土沙的小車,上麵也護有盾牌,但是規格都要小得多。
每名盾車之後,都有甲兵近十人,這些甲兵一半是都是他麾下的遼騎,還有一半則是原先從屬於艾萬年的老兵。
原先空閒的一部分甲胄已經是被陳望全部分撥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