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那些楚國遺族於軍政之道並無多少能力,見宋義和範增這兩個大佬想法一致,都紛紛發言隨聲附和。
楚懷王掃視了一眼後排就坐的項伯、龍且、英布等人,見這些領軍之將雖然沒有出聲附和,卻也都神色略帶激動,躍躍欲試的樣子,隻是位於前排的項羽和劉邦,都是一幅沉思的表情。
“長安侯,武安侯,可有什麼見解?”楚懷王問道。
“軍師已經將上將軍的意思表述得很明確,臣無異議。”項羽起身一禮:“王上,臣願隨上將軍援趙,力求於趙地將王離這支孤軍擊垮,則秦在山東將隻剩尚占郡縣的郡兵和縣兵。這樣一來,合四國之力,不但可將暴秦逐出六國之地,還可挾勝利之勢,直取關中,重現當年孟嘗君合縱伐秦破函穀關而入的景象。”
項羽所說的孟嘗君合縱伐秦破函穀關而入,是在公元前298年,趁秦國大軍與楚國大戰之機,孟嘗君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了函穀關,一直打到了鹽氏(今山西運城)。秦國無奈求和,將臨汾西南的武遂歸還韓國,今風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歸還魏國。
史書中,項羽是想跟著劉邦的第二路軍當次將去西征的。但在本故事的設定上,項羽在這時候雖然還沒有殺宋義奪權的想法,可在範增的攛掇下,他還是想把項梁親自訓練出的軍隊抓在自己手中,所以願意待在項氏軍為主的援趙軍中。
宋義也興奮起來:“當初信陵君也是合五國之力攻至函穀關,惜乎在即將破關時,魏安厘王中秦離間之計,功虧一簣。”
宋義所說的是公元前247年,秦昭襄王趁信陵君滯留趙國之機,由蒙驁率軍伐魏並橫掃三晉。危急之下信陵君得以返魏國任上將軍,組織魏、趙、韓、楚、燕五國合縱軍大敗蒙驁,一路追擊至函穀關外。因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厘王的親兄弟,秦人施展離間計使魏安厘王擔心信陵君會擁勝秦的威望和手中之兵奪位,加上當年竊符救趙的積怨,於是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權,導致合縱軍功虧一簣。
楚懷王一拍禦案:“若上將軍能將王離擊潰,我四國齊心自不會為秦所乘。此一時非彼一時,不滅暴秦,諸國都處於岌岌可危之中,非合諸國之力不可。”
他稍頓了一下,又看了看諸臣:“援趙一軍,發七萬卒,由上將軍義領,為卿子冠軍。”
宋義起身行禮:“臣必不負大王所望。”
“長安侯既願入援趙軍,可為次將。”
項羽行禮:“喏。”
“軍師當隨上將軍一同援趙,為末將。”
範增也起身行禮:“臣遵大王詔。”
“上將軍需要哪些軍將,可自擇後奏知寡人,寡人莫不應允。”
宋義先向懷王行禮致謝,然後老實不客氣的把項氏將領和英布、蒲將軍等一乾楚軍精銳都包圓兒了。
蒲將軍,秦末人,名不詳,隻在巨鹿之戰和隨項羽攻函穀之間出現於史書中。
楚懷王“龍顏大悅”:“援趙一路軍已定,那麼擾秦的另一路軍,諸卿可有人選?”
陳嬰向懷王一禮:“臣舉武安侯。”
其實這是明擺著的事情,宋義把楚軍的大部分都攬到麾下,不歸他統轄的,也就剩下了劉邦的碭郡之兵了。
劉邦心裡很矛盾,他知道自己的份量,不可能成為援趙軍主力,但他還是希望能加入援趙軍。因為他雖然不了解宋義的領軍能力,可他對項羽很服氣,而且就算他和項羽的兄弟之盟含有太多政治因素,但他認為項羽是個有義氣的人,跟著項羽不但能立功,還很有可能能打勝仗。
可現在項羽沒有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所以他的地位隻能任人宰割。
“武安侯意下如何?”楚懷王帶著幾分期冀問。這兩路軍的建議既然是宋義提的,那誰為主力誰打配合,早就是暗箱操作過了的,隻是宋義不能提議讓劉邦配合,因為劉邦是唯一不歸他管的力量,他說出來會顯得彆有用心,於是就讓投靠項梁後一直默默無聞的上柱國陳嬰出頭。
劉邦也清楚陳嬰出麵提議不過是事先安排好的秀,主謀一定是宋義。他雖然心中氣憤得一直在問候宋義的長輩,但不能掃懷王的麵子,所以明麵上還是拿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應道:“臣遵大王詔,必將攪擾秦軍後方不得安寧並伺機破秦關。”
“善,武安侯楚之棟梁也。”懷王大為寬慰,這個劉季太給麵子了。
政治,很多時候就是做戲,楚懷王自己也清楚,此仗若勝,那也是宋義的功勞。除非劉邦真的能攻進關中,否則再努力也拿不到頭功。
不過劉季如此給臉,他也就把早早就打好的腹案拿出來激勵:“爾等兩路大軍伐秦,上將軍援趙若擊潰秦嘯軍,則應合四國之力,不給秦人喘息之機,追擊秦軍直至秦關並破關而入,滅秦於關中。武安侯雖是攪擾秦軍後方,襲輜重之地隻是其一,還可攻伐秦人現有郡縣,讓秦人無法安寢。秦人重兵既在趙,若武安侯能沿途招納義士壯大我軍,秦關也未必不能破。我等的最終目的都是破秦關而入關中,因此寡人在此立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