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與人交流總是避不開禮儀的,有禮的人,也總會多受些他人的喜歡。
在我最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那是就是家裡人教什麼你就學什麼,像是尊重長輩,尊重老師,見人問好什麼的。
初中後,我注重修身養性,每天觀察反思自己。我越是觀察就越是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欠著水平。於是,我不斷的提醒自己改進,那時候的我覺得說臟話是惡心的,行為看起來並不溫和,也是粗魯失禮的。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我變了,隨著我對自己的要求越發苛刻,內心的寬容也變得愈發的少。那些我曾習以為常的人與事,都變得的礙眼起來。火車上亂竄的孩童,公車上各自大聲說話的人們,我都覺得他們有點討厭,內心想著:“難道這不妨礙他人的安靜麼?真是失禮。這個世界真是越來越沒規矩了。”
想到這裡,我立刻警覺了起來,於是開始換位思考,自問道:“那些吵鬨的人也沒覺得你的沉靜很礙眼,為什麼你要反而嫌棄他人呢?如果你覺得偏安靜是有禮的,若是在他人的意識裡喧鬨才是有禮的,那麼誰才是真的有禮呢?而且什麼才是真正的禮呢?”
我思索一陣後,給了自己一些答案。首先彆人未曾先嫌棄我,但我卻挑他人的問題,我心境就落了下乘。然後我表情淡漠,行為沉靜,也許,也影響了那些想要熱鬨的人的心情,這就是我的失禮了,因為並不是我所認為的禮才是禮。毫不誇張的說,是我自己傲慢了,把自認為是禮的東西當做了禮。
至於什麼才是真正的禮呢?反正自以為是的禮並不是禮,或者說那隻是屬於你自己的禮。
真正的禮,應該是寬容的包容的,能促進人們相互理解從而避免矛盾的。像是皇帝甲邀請乞丐乙吃飯,乞丐不懂於是直接用手拿著,甲覺得他沒禮貌於是驅趕他走了,難道這樣就顯得自己是有禮的麼?如果是甲包容一切,理解乙從小風餐露宿所以才這樣吃飯,於是保持有禮的態度,繼續讓他自由的吃飯,是不是這樣才更好些呢?
想通這些後,我就仿佛又從初中回到了小學,周圍的人隻要不是太過我都並不在意,我慢慢學會欣賞他們,那些他們有但我沒有的地方。心態變了之後,那些火車亂竄的孩子,我覺得他們很有活力,國家很有希望,地鐵上各種人的聊天,讓我了解了各種人的人生,聽起來都很有意思。
從那以後,我便在保持基礎禮儀的情況下,更多的是包容了,同時也放鬆了對自己的很多約束。可能之後,我也會在迂腐的人眼裡,顯得有些地方沒什麼規矩,不過我覺得隻要我自己保持一些基礎,他人有誠心建議的話就廣納善言,應該就差不多了吧。這個方式的弊端是,約束自己厲害得人,一般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是人放鬆自己,就容一直放鬆下去了,而且越來越變得就很容易出事了,上坡難,下坡卻很快,把握住一個範圍的度更難。
基礎禮儀的學習可以看書,有條件的上個課。我個人是去圖書館看的各類禮儀常識的書,裡麵有接人待物,對他人的稱謂,各個場合應該做什麼很全麵豐富。人要想做的合適,基本上是得先學會禮儀,然後約束自己到一定的程度,接著再根據現實情況逐步放鬆,調節自己過於苛刻的地方。若是你直接,就覺得自己已經把握住了最佳的行為範圍,那幾乎是自以為是,畢竟人總得要累積些經驗的,無論是你模擬的場景還是你經曆的,總要有些基礎的。
說到禮,我不得不說彩禮。我記得看到過中國民俗文化裡的婚嫁習俗,秦漢時期生活落魄的人,有買賣女兒的陋習,那種情況就是多要彩禮,少給或不給嫁妝,不然門當戶對的都是商量好差不多的,是為了促進婚事,兒女幸福才有的這樣的,而不是拆散新人,給孩子加壓,所以硬是要錢的。
我個人也無法接受,人們像是討債一樣的在那結婚現場硬逼著要錢,我感覺這錢捐災區感覺都比這好。本來找到對的人很難,如果好不容易找到互相喜歡的人,能走到結婚那步就挺不容易了,但最後如果因為這種愚蠢的行為導致矛盾發生了,那真的是要整改這些陋習了。
從上篇提到的主方向說,這樣的禮節習俗質量太低,並沒有促進大家更幸福。若是大家都互相公平的給孩子彩禮嫁妝,隻是為了圖個吉利,為了孩子們有更好的生活,我覺著那樣才是真正有質量的禮節與習俗。大方向總會演替的,有質量的代替沒質量的,猛是要錢的那種,難結成婚,哪怕是結了,估計一但吵架就是舊事重提,離婚的概率也上升了。
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話,不貼近主方向的發展,會被演替淘汰了。禮儀,是為了人的生命更長久更有質量,而創建的規矩。即便人不理解他人,也會因為各自都比較有禮從而避免爭吵爭鬥,便於文明與生命的長久。我觀察到現在禮節方麵的教育可能有些缺失,基礎約束自身都沒有,更彆提根據現實情況調節放鬆了。所以,反省並修繕自己,做個具有基礎禮儀的人吧,為了自己,也為了世界的總體正向發展,儘一份力。
喜歡24歲,寫完開始失憶請大家收藏:24歲,寫完開始失憶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