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虞、鐘繇二人從雒陽西行,準備前往關中赴任。因二人是京兆尹的治下縣令,故二人需先至長安,拜見京兆尹守常洽,而後再前往本縣任職。
但雒陽與長安之間看似很近,二者之間實則擁有九百多裡的距離,張、鐘二人為了趕路,幾乎是日夜趕路,唯有驛站時才會歇息。
五月,經澠池、陝縣、弘農諸縣,二人進入關西地界。
在過潼關時,張虞好生瞧了幾眼潼關布防,深感潼關險峻,非尋常關隘所能比。
或許是因臨近黃河,見黃河洶湧之水拍打河岸,而潼關又這般凶險。
張虞見景而抒懷情感,謂左右眾人,說道:“關中懷四塞之險,天下亂時,固守關中,積蓄兵糧,揮兵東出,此是為秦漢之所以平天下之策。”
張虞雖未挑明自己的想法,但如此言語卻也引起了鐘繇驚異。畢竟正常人哪裡會想割據叛亂之事,除非本人也是野心家。
驚異歸驚異,但鐘繇並未多想,全當張虞喜好兵事之語。
過了潼關,則就進入京兆尹界,首經之縣便是鄭縣。
鄭縣作為自己管理的縣邑,為了考察鄭縣的民生情況,張虞稍微放慢了些腳步。
經張虞與鐘繇觀察,因叛軍殺入三輔之故,縣內外部流民多了些,加上長期無縣令主持之故,秩序有所混亂。看來張虞的上任之初,便需儘快解決治安與流民問題。
五月四日,張、鐘二人終至長安。
相較雒陽的繁榮而言,今時的長安凋敝不少,城中人口數萬,與二十餘萬人的雒陽根本無法相比。且因戰事之故,長安城愈發冷清了些。
在侍從的通傳下,張虞、鐘繇二人得以拜見尹守常洽。
堂內,常洽對張、鐘二人的上任,頗是歡迎。
“下官張虞,張濟安,拜見常府君!”
“下官鐘繇,鐘元常,拜見府君!”
常洽邀請二人坐下,笑道:“陽陵、鄭縣二邑政務長期無人料理,令我不得不派遣郡功曹下縣代理政事。今朝廷派遣二位至此,當解我燃眉之急!”
帶有蜀音的言語,說明了尹守常洽來自蜀地,而蜀地中能出兩千石大員的常氏家族,唯有蜀郡常氏。而曆史上撰寫《華陽國誌》的常璩,便是出自蜀郡常氏。
頓了頓,常洽語氣溫和,問道:“濟安之名,某略有耳聞。可是汝南黃巾亂時,率騎兵南下平亂,救汝南太守趙君彥信之人?”
張虞努力辨聽常洽帶口音的雅言??得見常洽知道自己事跡,頓感驚訝不已,說道:“仆受王豫州之命南下,與趙君同擊黃巾,不敢言救趙公。”
說著,張虞疑惑道:“不知府君如何得知下官微名?”
汝南平黃巾之事,在黃巾之亂裡談不上多麼出彩,僅是一場小範圍戰役,根本不值常洽銘記。除非在那場戰鬥裡有常洽所在意的人,莫非趙謙和常洽是親友關係?
常洽笑了笑,說道:“我與趙彥信有姻親關係,我長女嫁與其長子為妻。趙彥信與我書信時,曾提及濟安之名,今方有此問!”
東漢時期,因東漢朝廷以儒學治國,不僅是中原士族崛起,來自益州蜀地的大族也慢慢崛起,尤其是蜀郡的常、趙二氏,基本都有向人官拜三公的背景。
今趙謙從汝南太守升遷為光祿勳,而常洽又官拜京兆尹守,足以證明了蜀郡士族擁有不小的政治力量。
張虞恍然大悟,拱手說道:“有勞趙公掛念!”
常洽打量張虞俊朗的外表,念及張虞年僅弱冠,便官拜鄭縣令,心中一陣意動。
忽然,常洽開口問道:“不知濟安可有婚配?”
張虞呆滯了下,瞬間明白常洽或許有意招他為婿,但已與王霽有婚約的張虞,又怎能改娶常氏女呢?
“稟府君,虞已有婚約!”張虞裝傻說道。
聞言,常洽臉上微露出可惜之色,但心中卻也釋然。
畢竟能以弱冠拜鄭縣令,家中背景是一回事,個人能力也是一回事。以張虞俊朗的相貌,文武俱全的才乾,恐早就被一些士族盯上。
“有婚約便好,濟安、元常可待安頓之後,將妻妾接至縣邑。”常洽說道:“今陽陵、鄭縣二邑政事,不知你二人可有所了解?”
張虞作揖而拜,說道:“仆受王命西進,今任鄭縣令,尚不細明鄭縣內情,還望府君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