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過去這裡在夜晚常有‘狐火’出沒,所以當地人給它起了這個名字。”
住民課的渡邊是個熱情的年輕人,現在他正駕駛著豐田普銳斯載我穿過狐火峠的山口。
“狐火相傳是狐尾相碰造成火光,不過也有狐狸叼馬骨生火的說法,還有江戶時代的記錄……”渡邊開始向給遊客介紹一般說著狐火峠的相關傳說,也許是為了對大城市移居到此居民而做的基本功。
我沒有認真聽那些已經在旅遊手冊上看過的傳說,隻是看著窗外,偶爾禮節性地回應著‘是這樣啊’‘好厲害’之類的話。
沿途廢棄的礦工宿舍和倉庫靜靜訴說著昭和時代那段短暫而輝煌的繁榮史。
維基百科上說,d村曾因銅礦開采而繁盛一時,但在70年代末,由於成本飆升,礦山被迫關閉,這個小村莊隨之衰落。
我們穿過狐火峠,進入下山路,山穀中雲霧的輕柔擁抱下的d村的全貌逐漸展現在眼前,雲霧繚繞於蔥鬱的群山間,隱約可見的紅色屋綴其間。
進入村落後,我才發現這裡與想象中的傳統日本村落不同,道路和民居並未保留太多傳統元素。
在這裡你看不到白川鄉那種百年前的風貌,反而帶有明顯的現代氣息。
房屋結構顯陳舊村裡有整潔的水泥路、自動販賣機和wifi覆蓋,但大型超市和便利店都在10公裡之外,日常生活依賴幾家個人經營的小商店。
每家民居和店鋪前都擺放著一尊黑色的雕像,讓我不禁駐足觀察。
這些看起來像粗糙工藝品的擺設高約2英尺左右,除了都為棒狀以外,它們的形態各異。
有的像扭曲的人體,有的則像貓狗之類的動物。這些形象隻能從大體外觀勉強辨認,比如我從隆起的鼻子和前爪認出了狗、從四肢和輪廓認出了人的形象。
這些雕像無一例外都沒有眼睛或者任意麵部特征。它們全都雕刻毫無美感,而且顯得很新。
就和孩子失敗的手工藝課作業一樣,有的甚至狗的耳朵被放到眼睛的位置,人的右手長到了耳朵的位置。
我半是調侃地問起渡邊這些工藝品的來曆。
渡邊似乎沒注意到我的語氣,興致勃勃地解釋說這是源於d村古老的信仰,這些擺設至少都有百年的曆史,用來驅凶避邪。
我心不在焉地聽著,並用手機拍下。
這些醜陋的雕像暫時不適合放在臉書上,那可能會讓讀者懷疑我的品位。
不過,作為素材,它們倒是挺有意思。除去這些我並不覺得這個村子有什麼特彆的。
隨便看看之後我們又上了車,渡邊提議帶我去看看這裡的神社——事代神社,或許他覺得西方人都會對神社感興趣吧。
很快,我們就到了山穀深處的事代神社。毫不起眼的鳥居靜靜佇立,規模不大的拜殿和本殿(注1雖不像鄉間小神社般破落,但也有了年頭,有些朱紅色明顯掉落。所幸景致不錯,群山環抱,神社境內視野開闊,樹木繁茂。
事代神社的神主(注2)是個高瘦的中年人,頭發銀白但鬢角修剪整齊,臉形較長,輪廓清晰。如果他換上西裝,走進一家公司,你很可能會認為他是某個中層管理人員。
渡邊上前先是和神主一陣寒暄,他們的日語帶有濃重的本地方言,我沒有全聽懂,大致是介紹了下我,以及我所謂的“民俗學研究”。
說實話我有些心虛,雖然我的書沒有在日本出版過,但維基百科還是有的。
沒錯,因為馬丁·伍德的條目上有很多錯誤,我經常會去修改上麵自己的信息。但願他們不會去上麵搜索我。
“你好,我是物部捷一朗,這裡的神主。”神主用帶著濃重日式腔調的英語做了開場白。
我也沒失了禮數,像日本人那樣微微欠身,用日語回應:“初次見麵,我是馬丁·伍德。”
我選擇日語是因為物部神主的英語實在難以理解,他和大多數日本人一樣,將l發音成ru,加之渡邊的英語聽力實在糟糕,用日語交流顯然更為明智。
“伍德先生的日語真好啊。”物部故作驚訝切換回了日語,“想請問下您這次來研究對象是?”
“物部先生!”渡邊急忙插話,像是害怕物部把我嚇跑似的。
我當然不能直接說出此行目的——追尋祖先的神秘經曆等等,那樣會被當成傻瓜的。
“我想了解下蛭子(hiruko)信仰的傳承。”我想到理查德日記裡那個異教神隻的名字。
“蛭子?恐怕您要失望了,據我所知,附近都沒有神社的主祭是蛭子。”
物部愣了下,隨後開始照本宣科般介紹起蛭子來。
他講述了日本神話中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生下的蛭子,一個沒有五官、沒有骨骼的孩子。
他們將其放入蘆葦編成的船中任其漂流,此後再無相關記載。這些信息在我讀到理查德的手稿時就已經調查過了。
最後,還是渡邊受不了,以要帶我去村裡看房為由告辭,我們才得以脫身。直到離開時我才想起忘記詢問物部村裡那些奇怪工藝品的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