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進化史,詳見第二十四章。
在120年前,也就是2063年和2065年,出了兩件改變人類曆史的大事件。
第一件事:2063年以雨霖科技公司為代表,人類初步解決了高溫超導技術及材料問題,使得超導邁斯納效應在室溫下能長期保持。
第二件事:2065年,一種感染呼吸道乃至全身的y型病毒肆虐全球。找不到發源地,也找不到0號病人,這種病毒形狀像字母y,所以叫y型病毒。
我們重點說說超導技術引發的武器發展。
21世紀60年代後,超導市場開始啟動和發展,經過40年的不斷研發和優化,到了2100年,超導技術真正逐步應用白菜化,性能穩定下來。
大規模化和小型化成為兩個重點發展方向,大規模化使得整個工業製造、電力傳輸、交通運輸、宇宙探險有了革命性的跨越式發展。
交通物流變得極其快捷和廉價,電力能源變得損耗極少,大大提高了人類的能源使用率,使得整個社會和經濟開始有點觸底回升,並且科技開始高速飛躍。
而小型化,特彆是微型化超導技術在醫學、生物學、核物理學上應用前景光明。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到了2130年代,宇宙探險由於超導技術的開創性使用,高溫超導蓄能器(ss)和高溫超導電機的大量使用,使得長距離宇宙探險成為可能。
人類迅速向外擴展,很快人類的腳步就踏上火星,在火星上建立了第一個封閉式城市——龐貝。
短短十年後,人類就走出了小行星帶。
根據天文學家的驗算和推測,在土星的第六個衛星上,比月球還大一點的土衛六(泰坦星)上可能存在生命,於是突破小行星帶後並沒在木星周圍建立基地,而是直奔土星環係,並在土衛六上著陸,成功建立探險基地,開始探查一直很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土衛六。
微型化的另一個巨大的跨越式發展,全世界國家都避而不談,就是——武器。
隨著超導材料的進一步發展和優化,在超導微型化背景下,槍械逐步淘汰了火藥推進技術,超導體做槍管內軌道變成現實,用高壓電磁閥推進,其槍管初速度比用傳統火藥推進的子彈初速度快了不少。
在病毒發作的2065年以後的二十年,人類各國為了搶奪更多的資源,拯救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得不大打出手,史上稱“病毒戰爭”或者“二十年戰爭”。
在這期間,武器工業得到飛速提升,武器威力、射程、製導精確度都得到質的飛躍。
所有100毫米以上的加榴炮的炮彈都實現了導引頭製導,固定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達到了驚人的985,幾乎可以說是百發百中。
在45毫米口徑以上到100毫米的迫擊炮和榴彈炮上,隻有一部分使用了製導頭。
為什麼不在100毫米以下口徑的武器甚至是槍支中大量普遍使用製導頭呢?
一句話,成本原因。
隨著口徑的變小,炮彈直徑變得更小,則導引頭就得做小,而工藝就得做得更精細;精細度越高,則代表著工藝成本越高,反而抗震動能力卻變得更差。
大家都知道,越精細的東西越不抗震。在炮彈出膛一瞬間,加速度是驚人巨大的,對導引頭的抗震能力有著變態的要求。這就是一發製導炮彈成本等於50發普通炮彈的原因。
而且,小口徑彈藥的射程和爆炸威力遠遠比不上大口徑彈藥,使得費效比更加不好,從而使得各國軍隊不願購買小口徑製導彈藥,隻青睞大口徑製導彈藥。
至於小於128毫米以下的子彈,包括雨霖科技公司武器分公司等一大批優秀軍工企業都研製成功過,但是主要問題還是糾結在成本和可靠率上。
以通用的556毫米彈藥為例,每一顆裝有導引頭的子彈的成本是27566顆普通子彈的成本,而出於導引的需要,以前銅彈頭必須做成空心,裡麵裝上精細的導引頭,並且加長彈頭體,並加裝尾翼,否則飛出後無法控製飛行軌道。但是彈頭體一旦加長,其在飛行途中就容易翻滾,造成彈道改變,使得導引和尾翼變得徒勞,不可控。
而最關鍵的是彈頭的頂部必須是非金屬,才能可靠的傳輸自帶的雷達波或者激光束。這對於有穿透要求的子彈來說,這就致命了,因為非金屬頂的硬度始終比不上金屬頂。
工程師們發現128毫米以下的小口徑彈藥的非金屬頂和金屬彈體結合是個非常棘手的工藝。
後來工程師們乾脆淘汰金屬做彈頭,直接用透明材料做,但很多年過去了,還是不能解決彈頭硬度和傳輸信號的矛盾,也意味著成本無法控製下來。
對於大口徑的榴彈類和穿甲類彈藥,這些都不是問題。榴彈類主要靠爆炸毀傷目標,導引頭做在前端沒有任何問題。而穿甲彈的導引裝置可以做在頭部後側,隻要開的窗口不影響雷達波穿透就可。這在隻有幾毫米直徑的子彈上是無法做到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