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連環妙計(2)_三國之經天緯地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40章 連環妙計(2)

第40章 連環妙計(2)(1 / 1)

為了誘殺劉緯,吞並蜀地,諸葛亮謀劃了一出連環計,其中的第一環,便是讓天子給劉緯下達詔令,以東征孫權為由,命他率兵前來助戰!

當然,連諸葛亮也很清楚,這樣的雕蟲小技,若是劉緯輕易上當,那就不是他了!即便劉緯還被蒙在鼓裡,不知道這背後暗藏的陰謀,也未必真的會出兵,幫劉備打孫權!

孫權的確是向曹操稱臣,公然站到了劉緯和劉備的對立麵上,可是誰都能看出來,他並非真與曹操一條心,隻不過是為求自保,虛與委蛇的權宜之計罷了,說不定哪一天,他的態度和立場,又變了!

因此,即便孫權背叛了盟約,脫離了抗曹聯盟,他也還是潛在的盟友,而非真正的敵人!劉緯深明此理,又怎麼會幫著劉備去打孫權呢,沒有好處,還無緣無故地把孫權給得罪了,絕對劃不來!

如是,這第一計,就隻能起到堂而皇之調兵的作用了,那麼如何繼續誘殺劉緯呢?

第二計,在這個時候,便可以適時登場了!那就是,調集重兵,真的與孫權開戰!

沒搞錯吧?真的打孫權?兩家實力相當,不相上下,一旦開戰,恐將遷延日久,很難速勝,劉備陷入與孫權的紛爭與糾纏之中,還怎麼抽身與劉緯爭鋒?他那有限的兵力,夠用嗎?

其實,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效果,最好就是誰也不能速勝,形成隔江對峙之勢,造成看似矛盾激化,劍拔弩張,可實際上卻是靜坐戰的局麵!

與孫權的戰爭爆發點,諸葛亮也早就想好了,就選在烏林!

還記得嗎?當初赤壁之戰後,孫權占據了烏林,還在那裡修建了一座城池堡壘,並設縣治民。

之後,劉緯主持三方會談,欲將荊州讓給劉備,孫權開始不答應,後來劉緯居中協調,讓劉備把江夏割讓給江東,孫權這才勉強同意,但提出個附加條件,堅持說烏林是他休建的,也應該劃歸江東!

可能當時看來,您會覺得孫權太小心眼,為了一個小縣,斤斤計較,可實際上,烏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扼據江北,是嵌入荊州的一顆釘子,也是孫權防範劉備的橋頭堡!其作用,不亞於甘寧駐守的秭歸!

當時的劉備,能得到整個荊州,就已經感覺像中了大獎一樣,小小烏林,便也沒在乎,更何況劉緯也主張割讓此地給江東,便同意了!

可是後來,烏林這個地方,真可謂成了劉備心裡一根刺,他早就想奪回此地,把孫權的勢力,徹底趕出荊州!這個事實,誰都清楚,劉緯肯定也是了如指掌!

因此,劉備與孫權開戰,完全可以選烏林作為起點,不論攻得下,還是攻不下,這場戲都足可以假亂真,令劉緯相信,孫劉兩家,是真的開打了!

與此同時,劉備佯裝不敵,無法速勝的局麵,假天子詔旨,再次命令劉緯率兵助戰,隻要他帶兵來了襄陽,就將他一舉擒殺!之後,許給孫權巨大利益,立刻修好停戰,穩定後路,再調轉兵鋒,攻略無主蜀地!

同樣,這第二計,與第一計類似,如果能直接誘殺劉緯,便萬事大吉;如果不能,也是一箭雙雕!

天子命劉備出征,討伐附逆之孫權,乃行天道的正義之舉,若屢次三番下旨,令劉緯前來助戰,他都推脫不來,隔岸觀火,置身事外,那麼他在天下士人心目中的名望,勢必受損!

你劉緯不是一直秉承匡扶漢室的旗幟嗎?不是一直表示禮敬天子之意嗎?到了關鍵時刻,你在哪呢?竟屢次抗旨不遵,借故推搪,用心何在?都是表麵文章,惺惺作態吧!

如果劉緯敢第二次抗旨不來,勢必對他的名聲造成極大負麵影響,在所有崇漢士人心中,會認為劉緯就是個光說不練的偽君子,甚至懷疑他有悖逆自立之心!

此消彼長,劉備擁立天子,奉天討逆,將更得人心,無疑也是為將來討平西蜀,乃至整個天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換句話說,劉緯抗旨不來,便等同於成全了劉備的美名!

當然,這裡麵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劉緯為顧及名聲,雖然自己沒有親自率兵前來助戰,卻派了手下大將,領兵來戰,那麼劉備要如何應對呢?

諸葛亮認為,劉緯即便指派大將前來,也不會帶太多兵馬,畢竟蜀中兵力有限,而且平白無故幫劉備打孫權,又沒什麼好處,劉緯豈能出全力?

到時候,問題是複雜了些,不過劉備隻需要裝作不敵孫權,屢屢敗退的樣子,就能應付過去,沒準這支蜀軍不多的援兵,還會在與吳軍作戰中,被殲滅!

屆時,形勢危急,劉備再以天子名義,向劉緯討要援兵,他還能繼續派人來?這明顯就是個火坑,不停地往裡填人送死,劉緯肯定舍不得!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基本摸透了劉緯的心思,他覺得劉緯的注意力,並不在荊州和東吳,而是一門心思地瞄準北方!諸葛亮猜測,劉緯的戰略路線,應該是由北向南的大迂回,先擊敗曹操,控製北方,再順勢南下,完成統一大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快穿之撩不動你,算我輸! 家園,仙 你這召喚師!批量召喚大羅金仙? 穿成賈母後全府跟我搞事業 穿書後長公主突然開眼了 我長生五千年,曆代皇帝心態崩了 全民超能:你管這叫刺客? 白雪皇帝,從惡魔小姐管家做起? 穿成女主的劍後我反手把她給嘎了 棄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