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充滿曆史滄桑感的德壽宮遺址博物館走出來之後,夏先衍停下腳步看了看地圖,然後讓趙紹銘繼續開車沿著中河路向北。
在中河路的儘頭有另一處靈源之地——京杭大運河。這條舉世聞名的人工水道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於華夏大地之上,承載著無數的曆史與文化。
京杭大運河折江段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浙江段全長約327公裡,北起嘉興市,南至餘杭市,流經嘉興、湖州、德清、桐鄉、餘杭等城市,它像一條璀璨的紐帶,將沿途的這些城市緊密相連。
運河折江段曆史悠久,始建於春秋時期,曆經曆代修繕擴建,成為古代華夏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折江段沿途分布著眾多的曆史遺跡、古建築和民間傳說,星羅棋布地散落運河的兩岸,它們宛如歲月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京杭大運河折江段如今已成為華夏著名的旅遊線路,碧波蕩漾的水麵倒映出兩岸如詩如畫般秀美的江南水鄉景致。遊客可以乘船遊覽運河,欣賞兩岸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感受古老的運河文化。
這條水脈上誕生了與洛京洛河段靈源以及長安渭河段靈源齊名的神奇靈源之地。
夏先衍緩緩走到河邊,蹲下身子,輕輕地伸出雙手,捧起一汪河水。他神識感受了一下,一股微弱但卻純淨無比的靈氣從水中出現。這絲絲縷縷的靈氣雖然並不濃鬱,但卻清晰可感,夏先衍望向河底,靈氣正源源不斷地從水底湧出,向著四周蔓延開來。
這裡真正的形成了一處滋養著這座城市的水脈。
近距離接近靈源,他越發感受到這裡所散發出的獨特氣息,這裡的靈源並非那種洶湧澎湃類型,而是帶著一種溫文爾雅、崇文尚禮的氣質,這是隨了宋朝的風格。
宋朝的文化風氣走向平民化,貴族門閥製度淡化,使得更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有了崛起的機會。
這種平民化趨勢體現在士人階層的成長上,士大夫不僅把自己當作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將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
宋朝的城市格局與市民階層的興起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市民思潮逐漸興起,文學重心下移,從詩文擴大到詞、曲、小說等體裁,創作主體也從士族文人擴大到庶族文人和市井文人。
宋朝的文化氛圍還表現出世俗化的特點,佛教和道教教義走向世俗化,更加關心“人”自身的價值,社會價值取向相對理性,關注人的教養與成長。
而誕生在這裡靈源擴大了範圍,力求惠及更多的居民。
接下來的行動開始進入西湖景區的範圍了,這一行人就跟需要集齊藏寶圖碎片一樣,需要調查構成西湖靈源的主要曆史遺址。
趙紹銘就開車繞著西湖轉,從大運河進入西湖景區後就來到了距離最近的曆史遺跡——錢塘門遺址。作為擁有千年曆史的古城門,錢塘門曾迎來過熙攘的人群,見證過南宋繁華的盛景。
錢塘門,是杭州十大古城門之一,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為當時的西北城門,謂之錢唐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避國號,改“唐”為“塘”,城名依然沿用。直到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錢塘門進行了一次重大修繕,同時也迎來了它最為繁盛的時期。
自宋朝起,錢塘門外修建了許多佛寺、樓台。所以每到香市,前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必由錢塘門出入,而杭嘉滬一帶的香客信眾,從鬆木場下船,待靈隱燒香歸來,還要從錢塘門進杭州城采購生活用品。據《杭俗遺風》中這樣描繪“西湖香市,自朝至暮,道路終日為之堵塞,摩肩接踵,不下數十萬人!”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繁華落儘後的錢塘門在辛亥革命以後和其它城門一起被陸續拆除。從此,過往曆史被深埋地下,緊鎖著千百年來的記憶。
直到2008年,塵封的記憶被再次喚醒。考古專家對錢塘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南宋錢塘門的門道、門道側壁、城牆夯土等遺跡。
歲月更迭,古城門雖然早已湮沒在曆史的洪流中,但遺址中充滿著市井氣息的青磚、門道都曆曆在目,記錄著真實的過往。
夏先衍靜靜地佇立在錢塘門碑誌之前,感受著靈源之中靈氣源源不斷地從錢唐門遺址噴湧而出,然後融入到了城市之中。如今的錢塘門以另一種形式敞開大門,將它數不儘的故事儘數融入靈源之中,寫入了這一絲一縷的靈氣之中,講述著山水依舊,繁華依舊。
離開錢塘門遺址後,夏先衍並未選擇繼續朝南前行,而是返回了北山街。這條街的沿線有兩處大的靈源誕生之地。西湖西側與北側也是曆史遺跡集中的地方。
沿著北山街一路前行,然後進入孤山路,最終抵達折江省博物館。它始建於1929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包括孤山館區、文瀾閣、武林館區、西湖美術館、黃賓虹紀念室、沙孟海舊居、文保科研基地等多個景區。館藏文物豐富,數量達到十萬多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