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就是心正的最高標準啊。
不偏不狎為正,心正則能勇而無畏;不縱不滿為修,心修則能謙仁博毅;不隱不害為誠,意誠則能反求諸己。
取直求真心如赤子為誠之至。
如赤子般直麵自己,誠實謙恭,追求廣大無畏的公正之心,這就是修身的條件。
要正心誠意必須真實對待自己。人們往往在人前會有所收斂修飾,而獨處時卻最容易縱欲放逸,所以正心誠意關鍵在於慎獨,獨處時稍有不慎將前功儘棄。
繁雜的欲望是正心誠意最大的敵人,所以要明白道理必須還要知道心之所止,止於德止於仁至於至善。”
我睜大眼看著眼前這個陌生的小子,這怎麼可能!心裡好勝的心思慢慢壓過了好奇,話說我能看到自己的好勝這本身就是修身的一部分吧。
不管了,我開口問剖生道:“你如何知道自己所謂的正心誠意是正確的呢?”
剖生歎了口氣說:“我知道這些絕對是正確的,但我不能說出道理。
我隻能感悟到天理為仁為善,天包容萬物,地長養萬物,天德無私,地德敦厚,你要再問為什麼,那誰也回答不了。
所以《大學》一篇唯獨‘格物以致知’這句理解不了,觀察萬事萬物的存在和規律,得知宇宙自然之理,現在恐怕是很難知道古人理解萬物的方法了吧。”
我暗暗鬆了口氣,還好還好。
“我父親說過,格物不在於什麼方式,而是一種追求和探索。
上至天文曆法,下至地理堪輿,都是在格物。
學醫要研究臟腑探究經脈,種地要結合農時改進農具,治水要勘察地形因地製宜。另外像墨子攻城器械、光射之理還有各種木工,這些都是在現實物質層麵的格物,利用的是客觀規律。
而神話傳說神仙信仰也同樣是在格物,隻是這種格物的對象是虛幻或者暫時無法理解的物,是對思維加工的格物。
至於現在流行的靜坐清心自然生慧一說,卻是在用感受來格這個世界的物,聖人格物都是感悟為主。
鑽研規律而創造工具是我們強大的力量,但工具是拿來用的,醉心工具往往會陷於機心欲望,難窺大道,所以智者並不屑於用機巧之心。
仁慈心腸的賢士也會用機心,但都是為公而用,如投身天文地理來幫助人們生產,精研醫學來減輕人們的痛苦。對於攻城器械之類的工具很少有仁者去研究,畢竟堂堂墨家為了止戰而發明的攻守器械最終都變成了屠戮的利器,再先進的工具都隻會被愚蠢的人用來殺人。
對神仙神話這部分隻是去了解而不去探求究竟,有用便用無用便放在一邊,所以子不言怪力亂神。
神話傳說不可知,無法判斷真假,所以智者隻是知道而不去評判,隻是汲取自己想要的部分。至於神仙信仰,不同地域不同人民都有各自的神明,如果不去仔細感悟分析就去相信,那是愚蠢的,可如果仔細推究信仰的究竟,便會陷入痛苦。
父親說對於道的理解關鍵在於感悟,他說靜坐修身真的能生慧,自然而然地就會獲得智慧。
他說人們看似在追求大道,實則已經在道路上迷失了,不會靜坐修心的人是無法理解的,這部分是可以在個人感悟上實踐的。
我們都認為《大學》中的道理就是對的,作者格物的方式就是以萬物類比,說白了就是感悟了道理但不足以讓人們相信,於是用類比的方式讓人們容易理解和相信。
如果非要用客觀規律去套,那麼最終將什麼都確定不了,隻能陷入無意義。所以你若是無法感悟隻是去機械地學習,那麼就隻能獲得虛偽的文字,無法獲得那種昭昭之德的境界。
父親說機巧器械形而下是無用的,我暫時無法理解,也不太清楚他所謂形而上的東西怎麼在生活中運用。
我認為不管什麼探索都好,這些零零散散的格物最終必然會還原世界的真相。”
剖生點了點頭說:“我明白了,即使我們無法看清世界真相,但以現在所知的宇宙道理來推理,修身必然是正確的。
昭哥,你看現在能教我下一篇了嗎?”
我皺了皺眉眉說:“可以是可以,但我得提醒一下,父親說文章道理是用來實踐的。
他說我這一生能踐行《大學》一篇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世界並沒有幾個人真的是在實踐學問,隻是用這些道理來獲得地位和名聲罷了。”
剖生連忙點了點頭說:“我知道了。”
“剖生,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會這麼突飛猛進?”
剖生撓撓頭說:“不知道,我感覺自己像開竅了一樣,突然聰明了,以前連問題都想不出來,現在腦子裡隨時都能自問自答。”
“好吧,你跟我來。”
嫉妒啊,嫉妒……
我知道我不能,可我畢竟嫉妒了,怎麼辦?
我嫉妒了卻裝成不嫉妒,這不就是虛偽了嗎?為了給人一個好的印象而假裝自己不嫉妒,那我豈不是成了父親口中的匿情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