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船廠_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_思兔閱讀 

第三十四章 船廠(1 / 1)

二十條的發布代表邢承恩正式成立管理班子,之前隻是湊乎過渡用的草台班子。

邢國舉正式上任成為民政官,其他幾人成為副手分管各自的一塊兒。

武力這邊由王進任團練副史,主抓軍事管理,李六魁和王海輪換巡視海上,王輝負責陸上防禦。

顧平已經探索了周圍地勢,方圓二十裡內沒有威脅,再遠就有生番部落了。

隻是粗略探索了平原地區,山上都是原始森林,沒有開發過的模樣,人員不好探索。

而且生番大多居住在山上,人少去探索就是送菜,隻能暫時放一放。

王進的策略也是把人引到平原上殲滅有生力量,密林不好展開弓弩優勢,反而是生番有地利優勢,強攻非明智之舉。

製糖工藝已經成熟,現在還需要擴大甘蔗種植。

南方本身就是甘蔗產地,有不少良田種甘蔗,所以紅糖在泉州就可以買到。

但凡事不預則敗,長遠考慮,還得開發自己的甘蔗產地,以後占領南洋諸島也會開墾甘蔗園和香料園。

當然南洋也可以種植水稻、油料作物油棕、纖維作物蕉麻。

油棕可以生產棕櫚油,華夏人缺油,這個可以緩解一下,等阿拉伯商人帶過來油橄欖樹,可以再加上橄欖油。

當然台南這邊種完二季稻之後可以種植油菜花,這樣不浪費土地,也能輪換耕種土地。

雖說這邊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但是三季稻質量堪憂,還不如種植一輪油菜花保證油料供應。

蕉麻這是重要硬質纖維原料之一,纖維強力高,耐水濕,在海水中特彆耐浸,且浮力好,是一種很好的繩索用纖維。

主要用於製造航海用纜索、繩網,漁業用繩索、網具,鋼纜繩心和其他工農業用繩索等。

至於橡膠樹和金雞納樹還在南美洲沒傳過來呢。

在古時候這種物資缺的厲害,駱明也安排人種植了一批,邢承恩以後會大量需求。

港口這邊利用提前燒製的水泥和石料,碼頭已經建設起來,在另一邊稍遠的地方正在建設船塢。

宋代,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船舶越造越大,“舟船深闊各數十丈”,海上貿易頻繁,船舶的維護檢修需求日益增加,船塢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

而宋代已經有了用人力、風力、畜力驅動的大型水車,元代的《王禎農書》中稱其為龍骨車。

南宋劉一止的詩中就描繪了這種水車的工作狀態:“老龍下飲骨節瘦,引水上訴聲甲呀,初疑蹙踏動地軸,風輪共轉相鉤加”。

有了這種水車,抽乾船塢裡的水並不困難。

據《筆溪筆談·補筆談》卷二權智記載:

“國初,兩浙獻龍舟,長二十餘丈,上為宮室層樓,設禦榻,以備遊幸。歲久腹敗,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寧中,宦官黃懷信獻計,於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置上,及決水入澳,引船當梁上,即車出澳中水,船乃懸於空中,完補訖,複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宋朝初期,南方進獻了一艘二十丈長的大龍舟,船上建有宮室層樓和皇帝專用的禦座,供皇帝遊幸時乘坐。

使用多年後,船的底部朽壞了,想修複,卻因為損壞部位在水下,無法施工。

宦官黃懷信出了個主意,在金明池北麵開鑿一個可以容得下大龍舟的水池,在裡麵安裝上支墩,把龍舟引入水池,泊在支墩上,然後將池中的水抽乾,龍舟就被架空擱在支墩上了,船的底部完全暴露,工匠們可以對朽爛的部位進行修補,龍舟修複後,再將池子裡灌滿水,並撤去支墩,讓船浮起來,這樣龍舟隨時可以行駛了。

池子的上麵還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澳屋”,稱為“龍澳”,龍舟平時就停泊在裡麵,不會受風吹日曬之害。

匠人們就管乾船塢叫大澳,很多造船大匠都知道怎麼建設乾船塢。

琉求岸邊土軟,本來不適合建乾船塢,可是有邢承恩開掛,張成決定建設乾船塢,這樣造船方便不說,修理起來也方便。

邢承恩現在需要大船來運送移民,造船的優先級僅次於農業生產,其他方麵都可以後延。

張成大匠已經知道了西式船利用蒸製塑型,在未冷卻的時候進行安裝龍骨和肋骨,宋代造船技術水平很高,許多東西隻是點撥一下就能理解。

龍骨和肋骨安裝是蒸製塑型,安裝完成後在木材的應力影響下再次發生變形,工匠就需要再進行一些處理,一般是固定放置半年不動,木材的應力就會自然消除。

這一步也是影響戰艦建造耗時最久的,就算再簡化流程這一步也不能省,否則彆說下水了,船體結構本身就會鬆動或者散架。

除非技術進步,鋼鐵構件取代木質構件,曆史上鐵肋木殼船出現後,工藝才開始改變。

應力消除後,就是鋪設船殼,固件、支撐橫梁、甲板等工作,之後就可以下水測試,合格後才開始桅杆鎖具軟帆的安裝,最後一條船就完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誘爾為臣 全民禦獸:修真大佬在都市 我先天享樂聖體,反手就暴虐天驕 重生九八:我成了冷麵硬漢白月光 風雲漂漂 綜影視之不走劇情,攻略氣運者 龍族:重回十七歲 蓮花樓之李蓮花重生記 穿越聊天群,你們口嗨我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