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如此禁止不說,趙宋的文官集團壓製武官集團的欲望始終如一,就像版本更新砍刀妹一樣毫無邏輯。
武官想要保證自己的武力值,吃空餉養些體己人當親兵,開始韜光養晦,甚至養賊自重,一旦遇到戰事還能用下,要不然樂子大了!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知廣州馬亮言夏熱,欲停諸軍教閱。”;“臣近過陝西,體問得諸州軍禁旅雖多,訓練蓋寡。其間至有匠氏、樂工、組繡、書畫、機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帥並以次官員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餘人,並不預逐日教閱之數,上下顧避,遞相因循。萬一緩急寇警,用之禦扞,何異驅市人而戰!”(《全宋文》卷886,趙抹,《論陝西官員占留禁軍有妨教閱狀》)
你看,要麼是不訓練,要麼是天熱了就不訓練,然後軍隊大搞軍隊經商,用士兵充當傭工。這樣的軍隊你指望他們有戰鬥力?
可有什麼辦法?人首先是要生存的,上邊卡脖子,下邊隻能變著法子想辦法養活自己了。
到了靖康前夕的宋徽宗時期,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了。
“多占禁軍,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藝工匠,既供私役,複借軍伴。軍人能出錢貼助軍匠者,與免校閱。……緩急之際,人不知兵,無一可用。”
所以到了靖康年間,宋軍的戰鬥力也如前麵所說,真的是無一可用了。
但是宋軍真的不能打嗎?
靖康年西軍很能打的,西軍自從慶曆年間後,為了抵禦西夏和解決河湟問題又強化了訓練,加之本身又雇傭了大量蕃兵,西北又曆來民風彪悍,所以西軍在宋軍中是戰鬥力最高的。
第一次開封保衛戰,種師道率十萬西軍順利趕到開封,使得開封沒有失陷。
第一次開封圍城戰結束之後,種師道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為下次“防秋”之計。
本來宋欽宗準奏施行,但不久又被投降派大臣抵製。
他們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
邢承恩覺得這理由夠奇葩了,但更奇葩的是皇帝認同這個奇葩理由,直接造成防務空虛。
人家都踹門準備進家了,作為富豪的你還能因為財務總監說雇安保要發工資不雇的?
現代那個富豪不顧安保的?尤其是已經有預兆有危險還不顧的?奇葩!
然後,華夏曆史上最慘的靖康之恥出現了。
北宋“靖康之恥”之所以是“華夏王朝的奇恥大辱”,主要是因為大宋王朝的統治階級突破了底線,不然如果單獨論破壞力的話,那麼所有戰爭的破壞力都是非常大的。
其實在北宋“靖康之恥”之前,從東晉到大唐時期的人都一直認為“永嘉之亂”是華夏王朝最大的,亙古未有的奇恥大辱的。
畢竟在這次國難當中,晉懷帝司馬熾和文武百官就如同犬羊,後宮嬪妃遭受匈奴漢國的軍隊的淩辱,唯有涼州、江左保持了相對的和平。
正因為如此,從晉元帝司馬睿時代開始,“以雪大恥”就是東晉朝廷貫徹始終的政治正確。
東晉王朝的各大門閥之前再怎麼互相傾軋,甚至脅迫皇帝、皇太後下達對他們自己有利的詔命,也沒有人敢違背這個政治正確,去與“戎狄”相互勾結的,這就是作為統治階級的一種底線。
即使到了大唐安史之亂時期,雖然大唐的臣民也認為這是一場非常嚴重的國難。
但是當時的人最多就是把“安史之亂”等同於“永嘉之亂”而已。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然而到了北宋靖康之亂時期,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
從南宋開始,“靖康之亂”已經取代了“永嘉之亂”的位置,成為華夏王朝最大的恥辱了。
所以在大明王朝的“土木堡之變”中,兵部尚書於謙反對南遷的理由就是不想讓大明王朝重蹈北宋“靖康之亂”的覆轍的。
靖康之恥被俘虜走的人們,曾感受過當時世界上最精巧繁華的時代最文昌禮儀的世界,最後淪為牲畜一般被對待幾十年。
這是怎麼的恨和辱?
幾百年後,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在國破的時候,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自殺前親自斬殺所有後妃公主,他認為死的輕巧也是一種福氣。
其實邢承恩覺得“靖康之亂”之所以被很多人稱為華夏王朝曆史上最大的恥辱,主要是因為以宋高宗趙構、禦史中丞秦檜等人為首的南宋朝廷已經連最基本的“政治正確”都不願意遵守了。
他們不僅在國難當頭時殺死了大將嶽飛,公開反對北伐事業,還直接向大金朝廷稱臣。
晉朝司馬氏已經被很多人認為是華夏王朝的曆代統治者當中最沒底線的家族了。
但是以晉元帝司馬睿等人為代表的東晉王朝的統治階級好歹還可以堅持把“北伐中原,收複失地”作為貫穿始終的政治正確,他們不一定是真心實意要這樣做的,可好歹還能做個樣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