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但來這之前雷洪汕查看過老道根提供的詳細地圖,知道這個礦區隻是這一帶最大,也是曆史最悠久的礦區,其他地方還有一些靈星礦點,但分布比較鬆散,最大的一個地方也遠不如這裡的十分之一規模。
眼前這個山穀很大,當年的開采也基本上是圍繞著山穀的兩側進行,據說當年巔峰時期,這個礦場就有數百號礦工和掠奪來的奴隸在此工作。
因此在山穀兩側的山體上,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礦道口,礦工們會進入這些礦道內部,然後將山體裡的黃金沿著礦脈開挖出來,然後順著山體的坡道把礦料送到山穀中間的洗礦池旁進行淘洗。
這種開采方式看似簡單,但在一百多年前其實相當危險,礦工們需要冒著隨時塌方的危險在礦道中乾活,而且受動力限製,礦道內部通風條件極為惡劣,開采出來的粉塵混雜在渾濁的空氣中,在這種地方乾久了肺都成吸塵器了。
部分礦道外麵,還殘存著些許當年輸送礦車的滑道痕跡。
這種滑道彆看似乎減輕了礦工們的工作強度,但實際上操作礦場上下極為危險。
礦車會在纜繩的牽引下由上麵的人拉著往下慢慢送下去,這個時候沉重的礦車在滑道上形成的下墜力如果礦工一個不小心,礦車可能連人帶車的全拖下去摔個半死。
然後礦工會因為失手摔落礦料又被監工打掉剩下的半條命。
至於在最下麵洗礦的彆以為就能輕鬆一些。
這些洗礦工需要長期泡在水中或者長期接觸臟汙的泥水,長期被泡的皮膚很容易潰爛。
而且這裡的晝夜溫差極大,長期接觸冰水風濕骨痛什麼的那簡直就是伴生的必備職業病。
如果僅僅隻是上麵兩種職業病都還算是輕的了。
真正可怕的是在淘金的過程中,汞的使用才是最可怕的。
汞這種玩意俗稱水銀,這東西可以說是從化學結構上最接近黃金的東西,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轟掉汞有80個質子,而黃金隻有79個質子,隻要用鑷子拿掉一個質子就能把便宜的水銀變成黃金!
當然這種方法隻是科學界的大佬們善意的玩笑。
雖然有科學家真的這麼乾過,可手段方法不僅極為複雜,而且成本也極高。
用高能粒子,或者是射線不斷的去轟擊水銀,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從1340公斤的水銀中轟出了744克黃金。
看上去是成功了,但算算整個過程的消耗,光那一噸多水銀買來的成本都已經是產出黃金成本的五到十倍!
而且還沒算上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設備的損耗,以及能源消耗,真正算下來一克黃金的成本高達上萬塊!
不過雖然用水銀直接變成黃金成本上劃不來,但水銀這玩意自古以來就被人類發現有個極為牛逼的特性!
它能吞金!
真的物理意義上的吞金!
因為從化學原理上,水銀在接觸石頭、泥沙時不會產生任何反應,這就是龍夏國淘金老祖宗們就留下俗語‘咬金不咬砂’。
而水銀在遇到到黃金後,會產生反應,將黃金“融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稱之為金汞齊,然後再加熱使水銀揮發掉,那麼剩下來的就是黃金了。
甚至在上千年前,龍夏國的工匠們就發現了這種現象後,利用這個特性將黃金溶於水銀中,先微微加熱形成橡皮泥一樣的金泥形態,然後搓絲或者加工成各種圖案鑲嵌在陶器、青銅器上,最後加熱讓水銀揮發乾淨留下黃金扒在青銅器上的造型。
就例如龍夏國河唄(諧音)博物館裡兩千多年前的青銅鎏金長信宮女小宮燈,它表麵那層金就是用這種方式鋪抹上去的。
所以淘金的過程中,水銀能幫助人類快速的在礦料中找到黃金的特點確實很牛逼,但那是建立在不知道水銀這玩意在加熱中產生的汞蒸汽會形成劇毒的前提下!
所以很難想象,當年這些礦工們就為了一點微薄的收入,冒著被活埋、悶死、肺病、化學汞中毒,以及摔死和被打死的各種死法在這裡工作。
可以說,這個巨大的礦場,其實就是無數礦工、奴隸的血汗生命煉獄。
礦場每個角落裡,都滴落著這些人的汗水和血淚史,甚至礦道裡,都埋藏著一具具礦工們的遺骸屍骨。
“一種曆史的美!”
攝影師望著四周的一切,突然冒出一句讓人雞皮疙瘩的話語。
如果換成是以前沒接觸淘金,雷洪汕可能會認同他這一點,但是越是了解的越多,就越有一種反芻般的嘔吐感,被攝影師這一嗓子嗷的,他差點沒當場吐出來。
不過其它人可沒有這樣的心情。
演員們可不喜歡這種地方,他們更喜歡舒適的攝影大棚,站在綠布前搔姿弄首就能完成拍攝,而不是跑到這種地方吹風吃土。
在演員們的催促下,沃倫也隻能放下探索這個地方的欲望,趕緊安排車輛來到一處背風處安營紮寨。
金礦區裡還保存著多年前的老木屋和石房,但是裡麵長期沒人居住早都破敗不堪,再加上這裡風大砂多,早都積上了厚厚的泥灰,打個噴嚏搞不好都能震出一屋子灰,再加上屋頂早都破敗,住這種地方那是在賭上麵殘存的房梁椽子會不會砸死人的運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