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闕朝凰之第一女帝!
女子看著江桐,“長安大學的吧?”不然乾嘛叫她師姐。
“是,今年大二了,去年入學的新生。”江桐點了點頭。
“那應該對我們是有信心的。”女子笑容溫和,“彆擔心,至少有八成的把握母子平安,現在可以帶著你爹娘去簽字繳納診金了。”
“好!”
下一刻,產室的門再次關閉。
江桐自己去辦理的後續事情,江家二老則是在外麵一眼不錯的等帶著。
以至於楊家的人趕過來,他們都懶得看一眼。
楊家隻剩下一個老太太,而江家的老爺子還活的好好的,在這方麵,楊家就稍微有點氣短。
此時看到親家公和親家母臉色很難看,楊家的人也沒有繼續鬨騰。
再說他們都知道,長安醫院是朝廷的,在這裡鬨開了,對誰都不好。
前後約麼兩個時辰,知道天色泛起一道曦光,一陣有力道的嬰兒哭聲,從裡麵傳了出來。
江家人此時全部都鬆了一口氣,他們知道,孩子生下來了,那麼江琴的性命也保住了。
產室的門推開,兩家人趕忙起身圍了上去。
“恭喜,是一位很漂亮的千金。”女子將繈褓裡的孩子遞給江夫人。
楊家老太太一聽,臉色頓時垮了下來,“賠錢貨。”
女醫生淡淡的看了楊婆子一眼,不動聲色的搖搖頭。
這種情況,作為產科的醫生,見得太多了。
她從不覺得女子就是賠錢貨,如今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她認為女子也能活出一番精彩。
江夫人將孩子放到徐小翠的懷裡,然後轉身來到楊婆子麵前,一個大耳刮子扇了上去,直接將楊婆子給刪了一個趔趄,倒在了她小兒子懷裡。
“你,你……”楊婆子捂著火辣辣的老臉,難以置信的看著江夫人,“你敢打我?”
“打你怎麼了,這一巴掌是為我女兒打的,你差點要了我女兒的命,老妖婆。”說罷,江夫人抬頭看著女婿,此時對方囁喏的樣子,令江夫人彆提多厭惡了,“回去就寫和離書,這日子彆過了。”
“嶽母……”
“彆叫我。”江夫人一揮衣袖,“我沒你這麼狠毒的女婿。”
“……”
“你們滾。”江夫人說罷,和兩名護士一起,陪著女兒去了病房裡。
徐小翠跟在江夫人身邊,擔憂的看著繈褓裡那個還在扯著嗓子大哭的女娃娃,道“娘,現在和離,孩子怎麼辦?”
女醫生笑道“彆擔心,按照現在的大周新律,哺乳期和離的話,孩子是要判給母親的。”
“真的?”江夫人一聽,大喜,“那太好了,我還怕孩子留在楊家,不知道要被那老妖婆怎麼磋磨呢。”
現在可算是放心了。
“大夫,之前楊家那老妖婆想要保小,這要是真的讓他們得逞了,是不是謀殺?”
“是!”女醫生點頭,“大周新律也做了明確規定,但凡是涉及到必須要保下一個的危險情況,在沒有產婦親口確認之下,必須要保大人。”
江夫人頓時一臉為難,同時也有些後怕,“大夫,照你這麼說,很多做娘的都會豁出命去保下自己的孩子。”
“是啊,所以說這就是母愛的偉大。”女醫生感慨的點點頭。
產房裡的環境很好,每個房間裡都有單獨的淋浴間,一間產房有兩個病床,房中的被褥都是乾淨的,散發著陽光味道的淺藍色繡花被罩,枕頭更是綿軟如雲。
兩邊還有床頭櫃,床頭櫃上一米的位置,則分彆掛著一盞燈籠。
地麵則是木地板,即便是光著腳走在上麵,也不會覺得涼,尤其是到了冬天,醫院裡的火爐一燒起來,整個病房裡都是暖融融的。
“哎喲,這裡還真不差。”江夫人抱著外孫女進來,低聲和徐小翠說道。
“聽說這是朝廷開的,肯定比那些醫館強太多。”
此時江琴因為麻藥的原因還在熟睡中,至少臉色瞧著還算不錯,他們也沒有太多的擔心。
但凡是兒女的婚事,不是真的過不下去,做爹娘的哪裡會讓兒女和離,這也是沒有辦法了。
今晚若不是得知女兒生產,去了正好聽到楊婆子的那句話,再想到女兒每次回家,在背地裡都說在楊家過得很好,和婆婆以及妯娌相處的也融洽。
聽到那句話,這哪裡是融洽,他們壓根就沒把江琴的命當做一回事。
為了一個還未出生的孩子,就要將他們的女兒給放棄,江夫人自認做不到。
至於女兒肚子上的那個刀口,江夫人都不在意了,至少現在女兒還活著,就是對她最大的安慰。
至於說嫁人後受委屈,這些江夫人還是能忍受的,畢竟在婆婆手底下討生活,有幾個媳婦是過得舒心的。
可是再差,你不能連她女兒的命都不放過,這個就不能答應。
“哎?黃嬸兒,你們怎麼在這裡?”江夫人和江桐父子準備回家,留徐小翠在這裡照顧著,畢竟還得回家燉些補身子的湯給女兒喝。
卻不想在醫院門口,遇到迎麵而來的一個年輕小媳婦。
“秀兒,你咋過來了?”
郭秀笑著舉起手裡的食盒,“我婆婆昨晚起夜摔了一下,來給她送飯。”
兩家是鄰居,郭秀和徐小翠相處的也很好,經常聚在一起做繡活。
“這不是小琴生孩子,我們才來這裡守著,你快去吧,嬸兒也要回去給小琴做些下奶的湯。”
“好,江叔黃嬸兒你倆慢點。”
今日早朝的議題,依舊是國家發展。
照例在年前將各個路段都開通,然後明年農耕,讓老百姓都吃飽飯。
西楚和北涼兩地的老百姓,多是食不果腹的人,彆看上層社會如何的富麗堂皇,粉飾太平,民間的窮苦百姓直接紮堆。
“言之。”
思言之出列,“臣在。”
“明年開始,你們錦衣衛就辛苦些,幅員遼闊,你們的任務也就更重了。”
“是!臣定不辱使命。”
“目前國內人才急缺,一些不是很過分的,就暫時先記下來,照例用著,等到這些學子畢業後,再和他們秋後算賬。對於那些過分的,卻也不能姑息,不能讓當地百姓覺得朝廷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