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的木桌上擺放著碗筷,桌子中間放著一籃子雜糧野菜餅子,一大碗野菜燉蘑菇。
餅子是玉米、黑麥、粟米、高粱、大豆摻在一起磨成麵,混著野菜和麵烙的餅子。
口感有些糙,熱著吃還算軟,冷了會變的很硬。
野菜燉蘑菇看著色澤鮮亮,實則少油少鹽,除了野菜和蘑菇本身的鮮味,什麼味道都沒有。
這就是路家的午飯。
眾人圍坐在桌邊,從主位依次坐著路爺爺、路奶奶、路溪、路禾、張桂、路平、路正、李蘭抱著路安柏、路慧。
乾了一上午的活,眾人都餓了,紛紛拿起筷子拿過餅子就開吃。
路溪拿了一個餅子一掰兩半,一半放進自己碗裡,一半遞給路禾。
“禾禾,給你。”
路溪是路禾的小叔叔,路爺爺路奶奶最小的兒子,行五。
隻比路禾大一歲,今年七歲,巧的是,兩人生日在同一天。
叔侄兩個從小一起養,睡午覺都是床並著床。
“小叔叔,再掰一半,我吃這麼大就行。”路禾捏著半張餅的上半部分,做了個撕的動作。
路溪也配合,兩人一用力,餅子又分了一半。
一張成人巴掌大的餅,路禾四分之一,路溪四分之三。
路禾小小啃了一口餅子,心中不禁一聲呻吟。
雜糧餅子吃著健康,低脂低糖高飽腹,但每天吃真的不開心。
農忙時一天三頓都是扛餓的餅子。
農閒時,若是夏天,早午飯是餅子,晚上是稀稀的雜糧麵糊糊。
若是冬天,白天天短,一天隻吃兩頓飯,早飯是餅子,晚上是麵糊糊。
從路禾出生到現在,從沒改變過。白米飯白米粥白麵餅見都沒見過。
葷的更是少的可憐。
春天時能從樹林裡或者山上掏出幾窩野雞蛋野鴨蛋還有鳥蛋,冬天能抓三兩隻野雞,還是因為餓得狠了,出來覓食,否則根本抓不到,賊得很。
再就是夏天河裡的肥魚,想吃時能撈上幾條巴掌大的。
拿去縣城賣,賺不了多少,自家做著吃,除了腥、知道是肉外,基本沒什麼滋味。
因為路家做飯,隻有一小罐鹽,一小罐油,每次隻放一點點。
其他調料一概沒有。
自家院子裡倒是有種蔥,能做蔥花填個鮮。
不過魚刺多,河裡魚也不好抓,一年也就吃上一兩回。
所以路禾很奇怪,路正那壯碩的身板,到底怎麼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