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直以為,這樹林裡的樹,都是楊樹、柏樹、柳樹呢!
雖說也有人采野果,可那都是去北麵的青石山上,這麵過來就是采蘑菇和野菜,還真沒人采野果子。
這還真是意外之喜,竟然有棵桑樹。
桑葚可是難得不會酸的野果。
比量了一下他們的身高差,路禾掉頭就去找張桂。
張桂的蘆葦葉已經采滿一筐,正要跟她說一聲就回家,聽見她說有野果,便也沒急著走。
農戶家蔬菜吃著不花錢,水果卻一年少見。
也就在山上的果樹上,每年能采上一些,雖然酸澀,但吃著也算新鮮。
沒有能裝桑葚的袋子,張桂用蘆葦葉現場編了一個軟趴趴的小籃子。
雖然軟,但裝桑葚夠了。
回去的時候小心抱著,便不會撒。
娘倆一番折騰,把下麵能摸著的桑葚都摘了下來,這才打道回府。
因為蘆葦葉多,清洗起來又費水,張桂就背去河邊清洗。
路禾的薄荷葉雖也裝了滿滿一筐,但到底不多,便沒跟著去。
清洗好後,點燃灶台,將鐵鍋刷乾淨。
等鍋中的水分徹底蒸發,便將薄荷葉全部倒進去,小火翻炒。
隨著翻炒時間增加,薄荷葉先是由翠綠逐漸變成很深的綠,然後水分越來越少,到了後來葉片會蜷曲。
蜷縮到一定程度時,便表示水分已經很少了。
這時候需要用手去翻炒,可路禾人小胳膊短,她怕自己整個掉鍋裡,便仍用鏟子慢慢翻炒。
隻是動作更加小心,免得將變脆的薄荷葉弄碎。
時不時再撈出一點,用手感受一下乾燥程度。
直到差不多了,便全部產出放進笸籮裡攤開晾涼。
等徹底乾燥不返潮,便可以裝起來保存了。
一小籮筐的薄荷葉,炒完隻有成人的一大捧。
路禾看看成品,覺得不錯。
今天是炒的,明天采完就放在廚房陰乾。
後天又輪到她早起做煎餅,那時候就可以再炒一次。
張桂回來時薄荷葉已經炒好。
她看了看笸籮裡墨綠色的乾葉片,納悶的問:“這是野蔢荷?咋這麼會兒功夫就乾了?不是說煮水喝嗎?”
“呃……”
路禾傻了,忘記留鮮葉片煮鍋水了!
撓了撓腦門,便又把文先生搬了出來:“我看文先生喝的茶都是泡的乾葉,就想著先弄乾在用開水泡。”
這是茶葉的正確喝法,張桂便點了頭,沒覺得哪不對。
點完頭後反應過來:“你咋弄乾的?就這麼會兒功夫。”
這路禾之前就想到了,所以昨天才特意在走之前跟文先生深刻(有?)的探討了一下茶葉的做法。
“文先生說,茶是炒的。”
“我就用鍋炒了。”
張桂:“……”
張桂已經被一連串的文先生砸暈了。
總感覺怪怪的,卻不知道到底哪裡怪。
文先生那座大山往出一搬,就好似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喜歡學海無涯,用以致富請大家收藏:學海無涯,用以致富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