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紂王那昏君乾過的離譜事兒,可遠不止造蠆盆這一樁。
平日裡看話本,文字描繪雖也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驚悚與荒唐,可畢竟隔著一層想象的紗幕,讀者多是在腦海中勾勒出模糊的畫麵,衝擊力總歸有限。
然而,一旦將這些情節拍出來,那可就是另一番震撼景象了。
截教雖說不少人都站在了商朝這邊,可這些截教弟子,以往常年在山中潛心修行,不問世事,此番下山,純粹是為了同門義氣。
所以,他們還真就未必知曉紂王私底下乾的這些醃臢事兒。
畢竟他們剛出山,腳跟還沒站穩,就直接卷入了與闡教的紛爭之中,哪有閒工夫去打聽紂王的那些惡行?
這就使得拍攝封神榜的過程,倒像是一場對紂王罪行的大清算。
劇組每還原一處紂王的罪證,現場眾人的情緒便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瞬間爆發。
時不時就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一把揪住紂王,將他拖到片場角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暴揍。
揍完了還不解氣,臨走前,還要狠狠啐上一口。
此時的紂王,哪還有半分昔日的威風,隻能滿麵淚水,哭哭啼啼地求饒。
不過,就他以往犯下的那些滔天罪孽而言,這般遭遇,絲毫不值得旁人同情。
林淵在撰寫話本的時候,就特意點明了:截教大多是因為義氣才下山相助商朝,並非貪圖商朝的榮華富貴,在此之前,他們壓根兒就不知道紂王的這些惡行。
至於截教眾人心裡到底知不知道,那可就不是林淵能管得著的事兒了。
反正他隻能這麼寫,不然,要是寫明截教明知紂王昏庸無道,還執意下山幫襯,那截教眾人的顏麵可就徹底掛不住了。
也正因如此,許多人漸漸回過味兒來。
不管截教眾人之前到底知不知情,眼下既然都知曉了紂王的真麵目,總得有所表示吧。
至於這“表示”的方式,那自然是效仿片場眾人,暴揍紂王一頓,再罵上一句“人渣”了。
反正紂王封神之後,輕易也打不死,權當是給大夥出出氣了。
當然,還有那麼幾個家夥,同樣也逃不過這“一劫”,少不得被人當成沙包,時不時挨上一頓揍,就比如費仲和尤渾這兩個奸佞小人。
這倆家夥,一個被封了勾絞星,一個被封了卷舌星。
說起來,要不是封神的結局還算皆大歡喜,大部分被紂王害死的人,像比乾這樣的忠臣良將,都得以封神,也就是變相地複活了,不然,眾人一看到這倆家夥居然也能封神,怕是得被氣得七竅生煙。
不過,這兩人所得的神位,也確實是“量身定製”,非他們莫屬,換做一般人,還真不願意接手。
畢竟,費仲被封為勾絞星,這名號一聽就不吉利,代表著歪曲、詭辯和惡性,專乾些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勾當;尤渾呢,則被封為卷舌星,主管的儘是些是非橫事、招小人、有子不肖或有官非的神煞之事。
而且,他們被封神,可不是上去享福的,就跟紂王一樣,往後的日子可不好過,可以說是上去當“牛馬”的,和其他正經封神的神仙相比,待遇那是天差地彆。
不然,旁人心裡可就不平衡了:憑啥大家夥兒在戰場上拚死拚活,曆經千難萬險才得以封神,這兩個家夥平日裡淨乾壞事,卻能輕輕鬆鬆就撈到神位?
不過,料想這《封神榜》一經問世,以後這些家夥的日子可就更彆想好過了,絕對是雪上加霜。
眾人要是心情不爽,隨時都能把他們拉到一邊去胖揍一頓,還彆指望有人能給他們主持正義。
打完了,隻要他們還能動彈,就得老老實實繼續乾活。
反抗?
那是想都彆想。
就憑他們那點兒微末實力,能翻出什麼花兒來?
他們唯一的“出路”,大概就是故意犯錯,然後被天庭轟個形神俱滅,說不得這樣還能脫離這悲慘的宿命,可代價就是徹底從這世間消失,他們未必有那等魄力。
時光悄然流逝,這段日子,林淵全身心地投入到《封神榜》的拍攝之中。
前期的劇情,相對來說倒也不算太過複雜,畢竟涉及的人物,大多都沒什麼權勢。
就拿最慘的紂王來說,他心裡定然是一萬個不願意這《封神榜》繼續拍攝下去,畢竟這玩意兒一旦拍完,可就相當於把他乾過的那些醜事、惡事,全都赤裸裸地抖摟在世人麵前,往後他的日子還能好過嗎?
然而,他早已沒了當年的威風,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劇組在這兒一點點還原曆史,將自己徹底釘死在恥辱柱上。
這影視劇的威力,可比話本強太多了。
雖說平日裡話本在凡間流傳,基本都是通過說書人的嘴,將那些精彩故事傳遞給聽眾。
可這也需要聽書的人有一定的想象力,在腦海中構建出故事場景。
比起直接將畫麵赤裸裸拍出來的影視劇,終究還是差了那麼一點兒火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