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就是內閣製!”
“所謂內閣製,就是為了取締中書省宰相製,而誕生的一種製度!
曾經,宰相掌有議政權,行政權,以及決策權!
而成立內閣之後,內閣隻享有議政權!行政權則交由六部!
至於決策權,自然歸皇帝所有!”
“內閣成立之後,大小事務,均由內閣先進行“票擬”,而後,再呈送皇上“批紅”
如若皇上不滿意內閣票擬的意見,則發還內閣,令其重新票擬,直到滿意之後,再行批紅!”
聞言,李善長深吸了一口煙,沉默了片刻,才沉聲說道:
“如你所言,內閣成員就相當於皇上的幕僚一般,隻有建議權,而沒有決策權?老夫說的對否?”
這時,朱元璋已然徹底明白了,內閣製下的種種優勢,不由的開口說道:
“不錯,咱就是這個意思,
咱總結了一下,這樣做的好處,共有兩點
一,可以徹底杜絕權臣的出現,以防再次出現,如胡惟庸這等犯上作亂的逆賊!
二,在裁撤中書,廢除宰相之後,在內閣製下,也不會影響朝廷處理國家事務的效率!”
其實還有第三點,雖然朱元璋並未言明,但李善長卻心知肚明!
那就是,在內閣製下,皇權必將得到空前的提升!
沉默了一會兒,李善長以一種頗為沉重的語氣詢問道:
“三至五名內閣成員,人數倒也合適,但身為皇帝身旁的智囊,如若遭遇國家大事,可內閣成員,卻各執己見的話
恐將誤了大事!
如此,該當如何是好?”
“老李所言甚是,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更何況,是麵對國家大事呢!”
吳憂先是讚同的點了點頭,而後話鋒一轉,道:
“大至國家,小至家庭,都必須要分出主從之彆,內閣,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內閣成員,以首輔為主,次輔為輔!
事無大小,先由閣臣提出建議,而後交由次輔,再傳至首輔
依次審閱通過後,再交由皇上批紅!
如若閣臣與首輔、次輔產生嚴重分歧,則將此事稟明皇上,交由皇上定奪!”
“並且,首輔、次輔、與閣臣之間,並非一成不變,最好是一年輪換一次,以達到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