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技巧。
東漢時期,騎兵還沒有馬鐙,一個騎士要在高速奔跑的戰馬上穩住身形,還能開弓射箭,沒有常年累月的訓練,是萬萬做不到的。
不過
張新從下曲陽離開時帶了許多工匠,在組建這支騎兵的時候,他就讓工匠們給戰馬都配好了雙邊馬鐙和高橋馬鞍。
這兩樣東西說白了就是一個創意,實際的製作難度並不高。
有了馬鐙和馬鞍的輔助,再加上楊毅這二十餘日的訓練,黃巾騎兵也算是勉強能騎射了。
射的不準,但能把箭射出去。
這就已經夠了。
第一波箭雨落下,幾名烏桓騎兵中箭落馬。
隨後便是第二波箭雨。
“還擊!還擊!”
為首的烏桓人大聲喊道,其餘烏桓人紛紛取出各自的弓箭,開始與黃巾騎兵對射。
但收效甚微。
烏桓人不會冶鐵,大漢朝廷對鐵的管控又十分嚴格,他們想要獲得鐵,隻能通過走私。
但走私來的鐵數量有限,大部分都必須用在兵刃上,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用來打造箭矢。
因此,烏桓人的箭頭除了少部分是鐵的以外,其餘的基本都是骨質箭頭。
而張新這邊的騎兵皆身披鐵甲,烏桓人的骨箭射在他們身上,根本無法穿透。
相反,黃巾騎兵的箭矢,卻可以輕易撕裂烏桓人身上的皮甲。
雙方你追我趕,不覺間跑出十餘裡路。
烏桓人的騎兵越來越少,或許是察覺到再這樣跑下去,他們遲早全軍覆沒,那些烏桓騎兵突然繞了一個圈,拔出腰間馬刀,呼喝著朝著黃巾騎兵衝了過來。
“來的好!”張新大聲喝道:“棄弓,取矛!”
黃巾騎兵紛紛將弓丟在地上,取下掛在馬上的長矛握在手中。
三十步、二十步
“你且抓緊了。”張新低頭對懷中的男孩說了一句,隨即大喝道:“加速,衝鋒!”
黃巾騎兵紛紛一夾馬腹,加速衝了上去。
男孩雙手抓著鞍頭,緊咬嘴唇,雙眼死死盯著這些毀滅他家園的烏桓騎兵。
兩軍相接,一名烏桓騎兵揮刀向張新砍來,但刀鋒還未觸及到張新,張新的矛就先到了。
一寸長,一寸強。
張新一矛貫穿那名烏桓騎兵,隨後側身閃過兩把向他砍來的馬刀,將矛上掛著的屍體甩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