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燕見漢軍援兵來到,又都是騎兵,不敢再戰,連忙領軍退守壺口關。
漢壺口關在後世的壺關縣北部,向南可以通過白陘去往朝歌,向北則能通過滏口陘去往邯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隘。
四月中旬,張新率軍抵達長子,上黨太守出城迎接。
客套過後,張新開始詢問上黨戰事。
當得知褚燕屯兵壺口關時,荀攸開口說道:“君侯,看來這褚燕是想與我軍在上黨僵持下去了。”
張新點點頭。
壺口關因形似壺口而得名,關口窄而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若是強攻,沒有個一年半載估計拿不下來。
張新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在這裡和褚燕耗。
褚燕此舉,無非就是吃準了他急於收回並州的心態,在此拖延時間。
等到張新退兵,他就可以再出壺口關,繼續寇掠上黨地區。
很惡心。
張新想了一會,沒有什麼好辦法,開口問道:“公達可有良策?”
“壺口關地勢險要,我軍兵力又無優勢,強攻怕是不行。”
荀攸搖搖頭,“唯一的可行之計,便是尋機分化其內部,令其不戰自亂。”
“但分化之策通常耗時日久,我軍怕是沒有那麼多時間,若是晉陽陷落,白波黃巾與南匈奴沆瀣一氣,並州就難複了。”
“分化?”
張新眼睛一亮。
荀攸的話提醒了他。
黑山軍其實並非一個整體,而是類似北方胡人那般,分為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山頭。
褚燕隻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山頭首領而已,黑山軍內部並非他一個人說了算。
除了褚燕,還有楊鳳、於毒、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等三四十個首領。
光是史書上記載有名字的,就多達二十五個。
這些首領大的聚眾兩三萬,小的六七千,聯合起來,才有了號為百萬的黑山軍。
他們中有像褚燕這樣,想趁亂世割據一方,為自己撈好處的。
但也有不少人是真正忠誠於太平道,忠誠於張角三兄弟的。
彆的不說,像楊鳳、雷公、李大目等人,曾經都是張角設置的三十六方渠帥之一。
這些人的身上,大有文章可做。
思及此處,張新開口喊道:“老左,老左。”
“末將在。”左豹抱拳道。
“你去褚燕那問問,他到底要作甚。”
張新叮囑道:“順便你再去看看,現在跟在褚燕身邊的都是什麼人,回來報與我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