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李信,生卒年不詳。
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連秦始皇都誇讚:“李將軍果勢壯勇。”
後世網友們知道李信,大多是調侃他與王翦滅楚之爭。
在秦王政詢問李信和王翦攻楚所需兵力時,李信自信地說:“不過用二十萬人。”
嬴政又問王翦,王翦非要六十萬不可。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記載:「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
結果,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其年輕氣盛,輕敵妄為。
此後,李廣祖先李信的光輝曆史就此打住,史書記載寥寥數筆,身後更是毫無消息。
但各位看官,寧野之所以想起李信,那也是有他的原因在的。
雖然李信後來滅楚失敗,但早期攻伐燕國時,李信可是帶著數千士兵追擊燕太子丹,一路追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大家想象一下,這時秦朝都還沒有建立,交通何其不便,他竟然能追到東北!
這位的舉動,難免不讓人想起大漢的那位追風少年。
“李信將軍麼?”
扶蘇喃喃自語,旋即歎息,“李將軍自伐楚失利後,一夜白頭,如今已回隴西老家歸隱,不問世事。”
寧野心道,難怪史書對李信再無記載,原來是歸隱了。
“扶蘇,你何不快馬加鞭,親自前往隴西,請李信出山相助?”
寧野其實是有私心的。
誰都樂見霍去病一舉成功,但又有幾人能理解李信其實也需要第二次機會?
“我認為校長所言可行。”劉據附和。
“唔……”扶蘇還是有點猶豫,“李將軍戰敗後,父皇對其很失望,也不知李將軍是否還願意助我。”
“這有何難?”霍去病道,“你且告訴李信,我一戰封侯、二戰打通河西、再戰封狼居胥,而我今歲才二十有四,問問他李信,一次失利便心生退意,難道果真昔不如今、秦不及漢?”
這是典型的激將法了。
寧野被霍去病的話逗笑,鼓掌說道:“小霍的建議不錯,扶蘇,你去見李信時就這麼說,若他不中計,便將未來之事告訴他,我相信,李信既然是名留青史的將軍,家國覺悟必定是有的。”
“善!”
扶蘇終於點頭,眼裡也閃爍著希望之光。
眾人商議許久,最終決定,由蒙恬率20萬長城大軍,仍然駐守上郡,一來防禦匈奴趁亂侵犯,二來也是留一個後手,給扶蘇保住大後方。
然後,由扶蘇本人親率9萬大軍,直取鹹陽,等拿下鹹陽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備戰。
劉據之前為了解扶蘇,看過秦史,進一步建言,扶蘇回鹹陽後,可團結公子高、公子將閭等宗室中正直之人,他們在胡亥繼位後反對胡亥暴政,想必定會支持扶蘇。
至於朝中文武重臣,右丞相馮去疾與將軍馮劫,或可爭取一二。
此二人在胡亥登基後,與左丞相李斯諫請停建阿房宮,被判罪下獄,馮去疾與馮劫都認為將相不能受侮辱,最終自殺。
秦始皇外出巡遊時,馮去疾負責留守都城鹹陽,若能說服其支持,扶蘇的長城軍與關中軍,或可避免一戰。
至於南方的嶺南軍團,曆史上,由於山高路遠,並未參與秦末戰亂,反而封鎖了五嶺邊界,與中原斷絕聯係。任囂的繼任者趙佗,甚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起義軍進犯,秦朝滅亡後,趙佗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都番禺(今廣州市),自稱“南越武王”。
故而,嶺南軍團暫時不足為慮。
唯一需要擔心的的是,王離、李由串聯後,以矯詔的名分,說服章邯以及各郡守衛軍倒向胡亥。
因此,眾人商議後,采納霍去病提議中的一點,以李信為前鋒,率領1萬長城騎兵,直奔巨鹿郡沙丘行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胡亥、趙高、李斯等人拿下。
扶蘇本來一開始的想法是與蒙恬分軍,一路由蒙恬率領,繼續堅守長城防線,一路由扶蘇親自率領,向鹹陽進發。
其實,他設想的計劃和大家商議的差不多。
隻不過,在群策群力之下,現在多了李信這一路奇兵,倒是有點劍走偏鋒、出奇製勝之意。
商定之後,扶蘇再次向眾人大禮參拜以示謝意,隨後金光一閃,返回了秦朝。
那邊扶蘇剛去,這邊劉據也要告辭。
不過,他也有事要求寧野。
“校長,”劉據有些著急,“江充在長安胡作非為,用酷刑和栽贓迫使人認罪,百姓們相互誣指對方用巫蠱害人,自長安、三輔連及郡、國,前後數萬人因此而死。”
霍去病聞言大怒:“這江充是何人?陛下為何親信於他,不信太子?”
“表兄有所不知,方士及諸神巫多聚長安,以旁門左道的奇幻邪術迷惑眾人,無所不為。一些女巫教宮中美人躲避災難之法,後宮中人因相互妒忌爭吵,輪番告發對方詛咒父皇、大逆不道,父皇因此震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