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下午就要返程坐大巴回學校,時間比較有限,因此寧野就挑了重點讓古人們體驗。
進去後,第一層帶古人們領略了地殼探秘。
直到這時,很多古人才知道,原來古人想象中的天圓地方並不對,整個大地其實都是一個名為地球的圓球。
他們所在的星係叫太陽係,眾人熟悉的月亮隻是地球的天然衛星。
而且,叫蘇軾等人大吃一驚且印象深刻的是,月亮自己並不會發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
扶蘇之前聽寧野說過,除了他並不驚訝外,其他的人都像是在聽天方夜譚。
“寧校長,我知道後人了不起,不過,你們怎麼發現地球是圓的呢?”
張世傑不太相信,與其說後人怎麼發現的,不如說他其實在質疑,後人如何證明的。
寧野當即秒懂張世傑的意思。
其實古人們有疑問才正常,畢竟這是顛覆他們既有認知的事,有疑問就意味有思考,會思考才能持續進步。
如果他們一上來就接受後人的知識,寧野反而會有些失望甚至是擔心。
還好,從古人們的表現來看,他們是帶著開放心態在思考中學習的。
“很簡單啊,首先我們有飛機、火箭,可以飛到很高的地方,宇宙飛船甚至可以飛到外太空。”
正好現場有電腦在播放視頻展示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眾人一眼就被吸引。
緊接著大家又看了科普視頻。
視頻介紹了我國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測技術,一眾古人都被“天宮”“嫦娥”“祝融”“悟空”“神舟”還有“蛟龍”震驚了。
得知“嫦娥”居然飛往月球探測,大家已經很不可思議,聽說“祝融”甚至飛去了火星,蛟龍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古人們無不瞠目結舌。
寧野查了一下資料,貼心地為古人換算了古代單位,蛟龍能下潛的深度大約相當於13裡多的距離,不同朝代計量單位雖然略有差異,但大概也能做個參考,秦漢兩宋的古人們,無一例外當即被後世的力量折服。
扶蘇想起之前寧野的話,讚道:“後世華夏,當真是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
見古人既震驚又驕傲,寧野也很自豪。
“就算沒有這些技術,其實憑肉眼也能察覺到地球是圓的,”寧野回到之前張世傑提的問題,繼續說,“比如在海邊,當遠方有船隻駛來的時候,最先看到的是什麼?”
“唔……”趙昺歪著頭想了想,“我知道了,是船隻的桅杆頂部?”
“沒錯!先看到船隻的桅杆頂部,然後才慢慢看到船身。這就好比在一個球體上,遠處的物體是從高處逐漸顯現的。”
“原來如此。”
“不僅如此,人類已經登陸過月球,我們國家也在準備載人登月,預計很快中國人就能登陸月球!”
“咱華夏就是厲害!”
一眾古人皆欽佩不已。
寧野又解釋了地球繞日自轉為日夜、繞日公轉為四季,配合科文館的專業視頻,加上電腦的解說,一眾古人都表示很驚奇,因為寧野講的完全就是顛覆他們的三觀,但這些規律又能大致匹配得上古人樸素的經驗,他們又不由得開始相信起來。
“那我們站在地球上,為什麼不會掉下去?”
蘇軾當即好奇地發問,他其實看書還挺雜的,除了四書五經詩賦策論,《山海經》什麼的他其實也很喜歡看的。
“還是以日常舉例,蘇子,假如你往天空用力拋一個物體,物體最終會怎樣?”
“會落回地麵。”
“那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
“額……”
即便是博學如蘇軾,居然也被這個問題難住了,在他們古人的視角裡,這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所謂科學,就是要去揭示藏在理所當然背後的規律,也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也是寧野希望教會這些古人的。
有的網友可能覺得,古人買點現代東西帶回古代就可以隨便改變曆史,寧野並不這麼認為。
且不說就古人目前這點工資買不了太多東西,即便真能買架飛機帶回古代,沒有一係列配套設施那也是白搭。
現代的科技成果,古人是沒辦法全部帶回古代的,真正能幫到各個時代的,在寧野看來,其實還是這些古人帶回去的科學發展觀、人民史觀以及對自然的深入理解等先進思想。
“物體最終會落回地麵,是因為萬有引力。”
扶蘇搶答。
劉據本來聽得津津有味的,沒想到扶蘇竟然知道他不知道的東西,當即大吃一驚轉頭質問扶蘇,“你怎麼知道的?”
“寧校長之前和我講過。”
“校長!”劉據當即不樂意了,“你偏心!你告訴扶蘇,不告訴我。”
“嗬嗬,誰讓人家扶蘇來請教我的時候,某人在齋舍呼呼大睡呢?”
“兩位先賢,”雖然是皇帝,但扶蘇和劉據畢竟來自秦漢,趙頊懇切地說道,“請讓寧弟說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