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但三人職責並不一樣。
方孝孺才學淵博,又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是重要的輔政文臣,雖然不諳軍事,卻是朱允炆的重要謀臣和精神導師。
齊泰原名德,因其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被朱元璋賜名為“泰”。朱允炆即位後,齊泰與黃子澄同參國政,進位兵部尚書,參與密議削藩。
黃子澄有文章與德行,身負盛名,兼任翰林學士,與齊泰同時參與國政。
齊黃二人都力主削藩,但策略有所不同。
儘管兩人私下已有商議,有關討論也已不是第一次,但作為臣子,他們還是覺得,應該再和朱允炆說說他們在削藩策略上的想法,然後交由聖心裁斷。
“陛下。”
黃子澄率先拱手說道:“百姓之事,有方侍講操持,想必萬無一失。可削藩之事,還需陛下加緊定奪。去歲周王朱橚雖已因罪被廢為庶人,流放雲南。但正所謂行百裡者半九十,削藩也當一鼓作氣,方能成事。”
“臣附議。”
齊泰剛毅正直,對削藩也是讚成的,自然附和。
“此事商議已久,你二人可有定略?”
朱允炆聞言,終於從憂民的情緒中脫離,無縫切換到憂國的狀態中。
“自陛下問臣,‘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臣一日不敢懈怠,已和齊尚書就削藩一事,有所商議,還要請陛下定奪。”
黃子澄口中的東角門之言,朱允炆自然記得。
朱允炆當皇太孫時,坐於東角門,曾對黃子澄說:“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這意思很明白——
各位藩王身為尊貴的親屬,手中掌握著雄厚的兵力,有很多人做出違法的行為,對此應該怎麼辦?
在這幾人看來,辦法就是削藩,理由也很簡單。
隻需看看漢朝吳楚七國之亂給國家帶來的動蕩就知道了。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導致諸侯勢力尾大不掉,最終引發內亂。
朱允炆因此希望通過削藩,來避免重蹈漢朝的覆轍。
不管其辦不辦得到吧,站在朱允炆的視角,削藩的初衷完全可以理解。
雖然朱元璋分封藩王大概率是希望外能鞏固邊防,內能拱衛皇室,但即便是鐵腕強大如洪武大帝,也無法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建君主專製製度下,藩王權力過大,必然會讓皇權受到製約,甚至影響皇位傳承穩定。
這就是帝國的煩惱。
朱允炆沒有其父朱標那樣的強大班底,又年輕,缺少足夠的閱曆,對於駕馭他的那群叔叔,估計也是信心不足。
再加上,一些藩王在封地內確實存在不法行為,引發了不少朝廷大臣的不滿和擔憂,他們紛紛進言要求懲處藩王,更加堅定了朱允炆削藩的決心。
但是,對於如何削藩,齊泰和黃子澄一直以來都意見相左。
齊泰主張“擒賊先擒王”,燕王朱棣實力最強、威脅最大,應該首先對燕王朱棣動手,削去其羽翼,逐步瓦解他的勢力,從而達到削藩的目的。
但第一次討論這個問題時,黃子澄就有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