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讀者的反饋,說遊牧民族的實力有些誇大。
對於遊牧民族的印象是一群上到老得騎不動馬,下到十歲以上的小孩兒,加起來一兩萬人來侵略漢朝的程度。
甚至因為那句,漢末三國時期的弱些的諸侯,隨便都能吊打周邊異族的固有印象,導致笑料百出。
關於鮮卑,許多讀者對其沒有什麼感覺,可能也有演義的加成在其中。
畢竟演義裡,開局就是黃巾之亂起步了。
而整合了草原的鮮卑霸主檀石槐卻在公元181年就死了,所以錯過了這趟漢末的末班車,上了一趟早班車。
要講鮮卑,就要從其根源說起。
漢代有許多名士對於鮮卑出處來源說法不一。
但直到三國魏晉時期,才算有了一個主流的官方論調。
即鮮卑和烏桓一般,都起源於東胡。
至於其他的說法出處,有山戎北遷,有秦時役卒,有東胡餘部逃亡等許多觀點。
但根據考古顯示,鮮卑宣稱的源頭,也就是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在大約四千年前,就已經有族群在此活動,而且開始使用青銅器了。
這和江西新乾大洋州商代墓葬出土的虎方族群文物一般,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甚至在曆史資料中,自商武丁伐虎國後,也隻有昭王南巡和南宮伐虎這些記載了。
但鮮卑的來源已不可考,目前還是按照起源於東胡這個主流論斷來觀察。
而根據鮮卑和烏桓都起源於東胡的論斷,加上他們都是按照自己實際控製地域來宣稱自己起源於此。
即鮮卑起源於大鮮卑山,烏桓起源於大烏桓山。
接下來就是鮮卑的發展。
最開始鮮卑和烏桓一般,都是依附於匈奴的。
西漢時期的匈奴實力無須多說,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而到了東漢光武時期,因烏桓趁匈奴內亂時趁機攻擊匈奴,加上烏桓內附,使得鮮卑在塞外的發展空間得以擴張。
其後隨著大將軍竇憲北伐北匈奴,勒石燕然後,整個草原陷入了一片權力真空時期。
後因東漢的製衡政策,鮮卑得以獲得了初期的發展機會。
《後漢書·鮮卑傳》:其後都護偏何等詣祭彤求自效功,因令擊北匈奴左伊育訾部,斬首二千餘級。其後偏何連歲出兵擊北虜,還輒持首級詣遼東受賞賜於是鮮卑大人皆來歸附,並詣遼東受賞賜,青徐二州給錢歲二億七千萬為常,明章二世,保塞無常。
從這段可以看出,漢初時期,鮮卑實際上屬於是幫漢朝打工,替漢朝削弱北匈奴的軍事實力。
按斬殺的人頭數,和漢朝邊郡換賞錢。
文中關於斬鮮卑的人頭獲得賞賜這一說,在這裡基本上也可以得到解釋,加上居延漢簡中出現的斬捕匈奴、叛羌購賞,基本上沒啥詬病。
至於具體細節,我在那段下麵的評論中有解釋,這裡不過多贅述。
而青徐二州給鮮卑歲幣也是在扶持鮮卑的發展,不過二億七千萬錢確實不算少數了。
但和對西羌作戰時,動輒幾十上百億錢一比,換得北境平安,確實也算劃算。
《資治通鑒卷五十六·漢紀四十八靈帝建寧元年》:穎(段穎)上言:臣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複經七年,用八十餘億。耗費若此,猶不誅儘
這是段穎在漢靈帝即位之初和漢靈帝的對話,從文中就可看出,對羌作戰,兵起連年,烽煙不息,疲兵勞師,耗費巨億。
而兩億七千萬確實也算得上劃算。
但這歲幣直到章帝去世之後,再無記載有明確的供給過了。
不過也是因為竇憲北伐後,匈奴遠遁,這會兒已經不需要扶持鮮卑來製衡匈奴了。
而對羌作戰卻是在其之後發生的,文中隻是用於對比,以防部分讀者不理解。
但匈奴走了,草原空了,自然就有了真空期。
《後漢書·鮮卑傳》:北單於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鮮卑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關於落的這個概念,有說一落五口的,也有說十餘口的,但其和一戶一般,屬於是一個小家庭生產集體。
可能由一家,甚至幾家組成一落,來共同生活放牧、組織耕種。
是的,你沒聽錯,草原上也是可以耕種的,不過不同於內地郡國的精耕細作和南方地區的水耕火耨,草原上的耕種還是屬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
雖然有許多懂得種植技術的漢人跑過去,但因為草原上的遊牧特性,大部分還是原始狀態,猜測最有可能的固定耕種區域應該是鮮卑庭的彈汗山附近,這是最有可能發展起來的地方。
話題有些跑遠了。
就算一落五口,這也是小一百萬人口了,雖然分布在三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廣闊的蒙古高原上,但愈往漢朝邊境靠近,鮮卑人口居住的肯定會更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