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自有文武兩個路子,讓那些士子賢人們往楚國去。
武的路子,自然就是半路劫奪——管他這個賢人士子們受了誰的禮聘,要往那一個諸侯國去,楚國隻派出精銳之軍,半路而動,連人帶車架一起打包往楚國一送……
文的路子,則是摸清楚了那些士子賢人們的住處過後,派遣楚國的國民去那些賢人們的住處哀嚎痛哭,言及楚君如何如何暴虐無道,如何如何淩虐國民,然後再提及,楚國之軍如何如何仰慕先生,請先生念在楚國萬眾生靈的麵上,去楚國勸諫楚君善待國民雲雲,如此,自然也就能將那些賢人士子們騙到楚國。
至於說這麼文武兩路都請不動的,那自然便和楚國不是同路人,楚國自然也不會繼續在他們身上下心思。
“大王,都記下來了。”那姓閭的大夫,恭敬的道,麵上不無無奈——他就是被這麼騙到楚國去的。
不過,去了過後,楚國的國君,也的確是願意接受他的勸諫,天下也都風傳,他已經接受了楚國的禮聘,於是便錯有錯招,老老實實的在楚國乾起了自己的大夫。
而這一次和楚國國君一起來洛邑,他除卻記下了那些有名有才的士子去向之外,也順帶著,將自己那些還沒有出仕的師兄師弟師侄們的落腳處,都記了下來。
“這位楚國的國君,倒也是個妙人兒。”看著楚國君臣的做派,敖丙也不由得一笑。
可惜,眼前的楚國看起來,並沒有能成為霸主的跡象——非是楚國君臣的才乾不足,而是楚國當前的底蘊,以及楚國的地勢,都注定了其難以承接齊國的霸業。
如今最為強盛的齊國,以及僅在齊國之下的晉國,都和楚國接壤,而且都有壓製楚國之心。
再加上楚國被齊國重拳錘過,其‘蠻夷’之名,到現在都還在諸侯之間流傳。
楚國一動,其他的諸侯們,必定是人人驚懼。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說得更準確一點,楚國就是齊國有意立起來的一個靶子——當有戎狄入侵的時候,楚國便是自己人,大家一起合力驅逐戎狄。
當戎狄的力量難以為繼的時候,楚國便會‘化身蠻夷’,被齊國帶著其他的諸侯國們一起,重錘一頓。
而有了楚國這個共同的敵人,其他的諸侯國們,也能牢牢的團結在齊國之下。
至於說選擇楚國的原因,那也簡單。
一來,是楚國和姬周人王的關係,素來不睦,齊國拿楚國開刀,也算是在剝奪了人王權柄過後對人王的安撫。
“人王,看,我在幫你打楚國給受了氣的先代人王們出氣!”
二來,便是和妖族越發融洽的楚國,的的確確的,是帶給了其他的諸侯國們,難以想象的危機感——其他的諸侯國們,彼此之間的攻伐,都有著自己的規矩和默契,但楚國,並不在乎大家的規矩和默契。
這樣的情況下,楚國之軍,想要同時越過齊國和晉國的封鎖,想要在所有諸侯們的警惕之下變強,真的異常之艱難。
——他們需要有另外的一個‘楚國’,替他們吸引走其他諸侯國對楚國的合力封鎖。
不過,能被其他的諸侯們齊齊驚懼,合力封鎖,也同樣證明了楚國有爭霸問鼎的底蘊和機會。
片刻,敖丙的目光,又從楚國的隊列當中,落到了另一個諸侯的隊伍當中。
雖然這一路諸侯的待遇,比楚國要好一些,但那些士子們對這一路諸侯的接納,同樣也比不過對其他的諸侯。
而且這一路的諸侯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所展現出來的‘財富’,那外在的儀仗之類,遠遠比不上他們內裡的風貌,看起來,就似乎是在故意收斂著,有意藏拙一般。
這一路諸侯的名字,是為秦。
帝辛自焚過後,有朝歌之遺民,不願意成為姬周的子民,最後選擇離開——而後,惡來的子嗣被姬周所‘接納’,在姬周大地上有了自己的封國,於是朝歌的那些遺民之後,也緩緩而至,在秦地落腳。
不過那個時候,秦國也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弱小諸侯。
直到鎬京破滅過後,那一代的秦國國君,堅定不移的支持姬宜臼繼位人王,並且親自帶著大軍,保護著姬宜臼從鎬京的廢墟,轉移到這洛邑之地,令姬宜臼在申國之外,又多出了秦國這麼一個選擇。
如此,秦國才算是真正的踏進了諸侯之間的舞台。
“殷商遺民,惡來之後嗎?”確定了這秦國的來曆過後,敖丙的目光當中,也不由得露出了回憶的神色。
他的眼前,光影流轉著,那兩個昂然無比的壯漢,以無比慨然的姿態,踏進朝歌火場的那一步,再度的顯現出來。
當敖丙的注意力落到秦國的時候,便有風從秦地一路而至,將秦國多年以來的變化,在敖丙的麵前,一一彰顯。
姬周破滅過後,戎狄也隨之強盛起來,而在齊國會盟諸侯過後,數次遠征,原本號令如一的戎狄,也被打亂成了好幾個不同的部族。
秦國,便和好幾個戎狄部族所接壤。
不過,和其他諸侯對戎狄不共戴天的態度不同,秦國雖然鎮守著姬周的西陲,但秦國內部,卻有著一種接納戎狄的思潮,打算要將被剔除出人道序列的戎狄,重新接納進人道體係當中。
如今,秦國之君,便正在著手,如何解決和那些戎狄的信任問題——被接納然後再被拋棄,這樣的經曆,極大的增加了那些戎狄們對姬周的不信任。
而且,那些戎狄們,如今也有了彆的選擇,並不是隻剩下並入人道序列這麼一條路。
所以,秦國接納戎狄的這條路,走得異常的艱難,異常的緩慢。
“有吞納戎狄之心,躬行不綴,便有稱霸的可能——不過,作為殷商之後,姬周諸侯對秦國的警惕,隻怕還在對楚國之上。”
“縱然其能稱霸,但也沒有問鼎之心,不然的話,便是殷商有重歸之象,那會迎來所有諸侯的合力絞殺。”
“不過話說回來,秦國和楚國——一個接納戎狄,一個接納妖族。”
“兩者合而為一,豈不就等於是殷商重歸?”
敖丙細細的聽著風中的消息。
作為殷商遺民的所在,秦國之土,並不豐饒,反而是有些貧瘠——但秦國立國以來,秦地之關中,卻是年年風調雨順。
很顯然,是天上那些和殷商有舊的神祇們,還維係著和殷商的香火情,在一定程度上庇護著秦國的國人。
“所以,是秦國,還是楚國呢?”敖丙斟酌起來。
除卻秦和楚之外,其他的諸侯當中,不是沒有霸主之象的,齊國,同樣也有著維係霸業的氣象——不過,其他的諸侯,都已經被姬周的禮法所同化,在人王的天命徹底崩塌之前,他們敢於稱霸,但卻未必有‘問鼎’的勇氣。
所以,想要問鼎,也隻有秦國這在姬周當中也依舊自稱殷商遺民的頑固分子,以及楚國這不在乎姬周禮法的‘蠻夷’,才有這樣的勇氣與可能。
“大夫,你感覺到了嗎?”當敖丙的目光在楚國國君和秦國國君的身上流轉之時,這兩位敏銳的國君,同樣也是有所察覺一般,將自己的目光,往四下擴散開來。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