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邀審陰魂事
第672章邀審陰魂事
無形且威嚴的氣機落下來,那無數的,吵鬨不定的魂魄,便在刹那之間,噤若寒蟬。
尤其是見著雲中君一種無比冷酷的態度,既不在乎哀求,也不在乎咒罵,直接將那些‘壽元已儘’的魂魄,強行送進了幽冥當中過後,這些落於神國洞天當中的陰魂們,便是越發的老實下來。
畢竟,才剛剛從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下恢複了神智,誰也不願意惹怒了雲中君,被平白無故的給驅逐出去,然後在陽世的消磨之下,重新變得渾渾噩噩。
至於說陰司幽冥——從那來神國當中接引魂魄的使者便能看得出來,對於他們這些陰魂而言,幽冥陰司,也未必是一個好去處。
所以,還是等到陰壽到了儘頭過後,再直接去往幽冥輪回的好。
那既然要留在這神國當中,自然也就得老實遵守這洞天的法度。
“還有人自願歸往幽冥嗎?”通往幽冥的通道,被雲中君直接打開來,來自於地府的鬼神,依舊是做牛頭馬麵的扮相——一大隊的鬼神們,看著留在神國洞天當中的陰魂,不無覬覦。
不過,這洞天當中湧動的力量,也讓這些鬼神們明智的知曉,雖然他們背靠地府,但在這神國洞天當中,還是得遵守這神國洞天的規矩。
既然雲中君說了,隻有那些陰壽已儘的魂魄,以及那些陰壽未儘但自願歸往幽冥的魂魄,才能被接引到幽冥當中,那麼其他的陰魂,他們這些牛頭馬麵,再如何的覬覦,也依舊不可‘貪婪’。
所以,這些鬼神們,也隻能在雲中君縮小了那通往幽冥的通道過後,不舍的離去。
看著自己麵前沉默的鬼神,雲中君思索良久,身形這才在這神國洞天當中消失,轉而出現在了楚國的朝堂上。
“見過雲中君。”見得朝堂上,雲中君的畫像緩緩的變得靈動,然後從畫中走出,還不曾散開的楚國君臣們,也都是向雲中君一禮。
“雲中君至此,可是有什麼吩咐?”楚國國君向著雲中君道——對於在朝堂上直接顯聖的雲中君,他非但是沒有什麼不滿記恨,反而是非常的滿意。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雲中君從那畫像上踏出來之前,那畫像,便是從牆上飄下來,待得高度和自家所在齊平過後,雲中君的身形,這才從畫像當中顯現。
“豈敢言吩咐二字。”
“無非便是有些難處,來尋大王幫忙了。”雲中君從容的道。
“大王想必也知曉,隨著天地的變化,陰司對天地的掌控,也逐漸的出現了一些空缺——是以人間,不乏有魂魄滯留,難入幽冥。”
“是以,本神昨日,以香火而動,將那滯留於人間的陰魂,都收轉到了神國洞天之內,暫且棲身,以不受風雨所侵,不受日月所襲。”
聞言,朝堂當中,一眾文武大臣,連帶國君一起都是起身來向雲中君一拜。
“神君慈悲。”
“無謂慈悲不慈悲,隻是職責所致而已。”雲中君揮一揮衣袖。
“不過,也正是因為收攏了這些陰魂過後,我那神國洞天,卻是被攪擾,不得安生。”
“諸陰魂當中,續前世之恩怨者有之。”
“陰死後結怨者有之。”
“還有被生人所害,而加害者依舊堂而皇之的行於世間,於是那陰魂,定要報了殺身之仇,怨恨難消,縱魂飛魄散化作厲鬼,也要來人間擾亂也,有之。”
“更有甚者,生前為友,但在死後,卻因為彼此的後人相互生怨,連累陰魂彼此相訐。”
“那些在作為陰魂的時候,或是居心叵測,或是渾渾噩噩,以至於擾亂人間者,更是不缺。”
“一眼望去,可謂是千頭萬緒,既牽連人間法度,又涉及幽冥規矩,更是牽扯人情世故,恩怨因果。”
“我雖有無窮法力,但天地之法度,人心之糾葛,卻非是法力所能斷。”
“左思右想之下,本神也隻好厚顏來求大王,請大王將麾下三法之官吏,借我一用,用人間法度,以消陰魂之怨。”
“這……”聞言,朝上君臣,都糾結起來——若是按照雲中君之請,他們人間,去裁斷陰魂的事,那反過來,陰魂豈不是也能影響到人間?
那些尋常的百姓庶民也就罷了,可那些王公貴族的魂魄呢?
他們生前掌權,難道死後,也還要繼續執掌楚國的權柄嗎?
若隻是讓先人的魂魄舒心一些,那自然是無所謂,大家也都有這樣的孝心,可若是說先人的魂魄要回轉世間,影響他們的權柄,甚至於爭奪他們的權柄,那就還是算了。
“諸位且放心。”看著麵前這君臣的糾結,雲中君也不點破,隻是換一個說法。
“天地之間的陰魂,其類有二:一者,尋常之陰魂,陰壽到頭,便直入輪回。”
“二者,修行之鬼仙。”
“前者,受幽冥之約束。”
“後者,既受天庭之約,又受幽冥之束。”
“而無論是天庭的法度,還是陰司的法度,都講求一個陰陽有彆——尋常的仙神,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對人間做些乾涉,那鬼仙陰神,卻是萬萬乾涉不得人間的。”
雲中君先給麵前的君臣們吃一個定心丸,叫他們放心,無論如何,死人,都不可能掉轉過來,去爭奪活人手中的權柄。
聽著雲中君的言語,楚國的大司寇,亦是出列,麵帶欣然之色。
“大王,臣以為,雲中君之請,乃是一樁不折不扣的好事。”
“楚國地域龐大,地勢奇特,多年以來,楚國都被人王所忌,為諸侯所忌,而今又是大爭之世。”
“是以人心,其實多有不穩。”
“若是能應雲中君之請,一是可令雲中神國安穩,令雲中君的精力,不至於為陰魂所羈絆,可更加用心於我國之風雨。”
“二來,若是有那些陰魂之言,國中所擠壓的許多無頭公案,或許便有了答案。”
“國中吏治,必然為之一清!”大司寇說著——雖然不曾將所有的事都挑明,但堂上君臣,卻已經明悟了他的未儘之言。
雲中君能聚一國之陰魂於神國,而他們,又被雲中君所請,往神國‘斷案’,那此事,若是能形成成例,能讓他們和陰魂有所溝通,那豈不是就等於說,以後的楚國國君,端坐於朝堂之上,卻能對楚國上下內外所發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