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問鼎
第711章問鼎
洛邑當中,此時已然是一片兵荒馬亂。
上至於人王,下至於國人,都無比的倉惶。
便是各家學派的學子,賢人等等,也都已經在整理學派的典籍等等,打算轉移到其他地方去——畢竟,帶著大軍前來的,是楚國啊。
是被當做蠻夷,而自己也自認為蠻夷的楚國啊。
其他的諸侯,會在乎人王的尊崇,會對學派的賢人和學子們保持尊重,但楚國哪裡會在乎這些……
楚國隻在乎武力!
“墨卿,楚國那邊,還不曾回應嗎?”人王高坐在宮牆之內,憂心忡忡——宮牆外的風聲,便似乎是被旌旗所搖動,那來來往往的腳步,又好似大軍行進的鼓點。
楚國的大軍,從晉國的翼都往洛邑而行,一路上,在這大地上,劃出一條筆直的線。
大軍之前,無論是哪一個城池,也無論那城池屬於哪一個諸侯國,在大軍行進之時,都是打開了城門,拿出了補給,生怕是阻礙了大軍的腳步,就引得大軍悍然攻城。
而那些橫在路上的仙道宗派,其內的太乙仙神們,也同樣是聯手催動移山之法,將自家的山門移開,讓開道路,待得楚國的大軍過後,再將山門給挪轉回來——明明隻是一個霸主,但如今,在這各處諸侯,各處人間宗派的配合之下,楚國的新王竟是顯現出了幾分人王的氣象來。
前行之時,山巒挪動,江河暫合,而在四麵八方,更有無數的仙神往來,將一切的陰邪,都滌蕩得乾乾淨淨。
而在楚國大軍的背後,還有諸多諸侯所形成的聯軍,帶著莫名的神色,秉承莫名的命令跟在楚國的後麵——就連那些士卒,以及派出這些士卒來的諸侯,都不清楚這些大軍吊在楚國的背後,到底是想要做什麼。
是對楚國的臣服,加入到了楚國那即將對洛邑的進攻,還是在給楚國施加壓力——一旦楚國和人王動兵,他們便要對楚國展開攻擊。
總之,當第一個諸侯,沒頭沒腦的讓自家的士卒,跟在楚國大軍之後過後,其他一頭霧水的諸侯們,便也都是一頭霧水的,派出了一部分的士卒,跟在楚國的背後。
畢竟,大家都這麼做了,若是自己不這麼做,豈不就成為了少數人?
一旦成為諸侯當中的少數,那麼萬一楚國打算拿一個諸侯來開刀威懾人王的時候,這些‘少數’的諸侯,必然就會落入楚國的眼簾。
而跟在楚王身邊的,那秉承人王使命而來的使者,看著那越來越多的,對楚國表現出‘臣服’的諸侯,神色也是越發的憂慮。
難不成,人王天命,便要在這個時候更迭嗎?
可無論是在誰的推算之下,姬周的人王天命,都明明還不到崩塌的時候——若是有精通於望氣的仙神,抬眼看著那洛邑,甚至是還能看到那隱藏於人道之氣當中,如同定海神針一般鎮住人道,若隱若現的人王天柱。
“大王率眾往洛邑而行,到底想要什麼呢?”
“總不至於,真的要和人王陛下,兵戎相見,將人王之尊貴,踐踏至於塵埃。”那作為使者的仙神,在熊新的麵前低聲道。
“大王,踐踏人王之尊,和踐踏大王之尊,有什麼區彆呢?”
“大王,先令大軍停下吧。”
帳中,熊新自己同樣也在思索,也在猶豫。
自己率軍往洛邑而行,到底要什麼。
那人皇之九鼎,若能得之,自然是最好。
可若是人王不給呢?
自己難道還真的要率軍進攻洛邑,將洛邑攻破,將那人皇九鼎,給強行奪走嗎?
和人王對陣,正麵開戰——就算是楚國,也已經很多年都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了。
真的開戰,楚國的將領士卒們,到底能用的出幾分力量呢?
若自己真的擊破洛邑,那其他的諸侯,比如說晉國,齊國等大國,會不會以此為由,再度集結諸侯進攻楚國呢——就如同數千年前,諸侯會盟擊破戎狄一樣。
就連合盟的名義,都能直接將齊國那‘尊王攘夷’的口號沿用過來。
而且,就正如人王的那使者所言——人王在於至高無上的尊貴。
若是趁著人王虛弱的時候,強破洛邑,將人王的狼狽,將人王的虛弱,都展現在天地的麵前,那人王,還有什麼尊貴可言呢?
若是連人王的存在都不夠尊貴,不夠神聖,連人王的存在,都不足以號令天地,那自己這樣的諸侯,就算是成為了霸主,又能如何呢?
又或者,自己奪走了人皇九鼎,以九鼎養出了人王之氣脈——可這個時候,連人王的尊榮都沒了,人王之氣脈,還有什麼作用呢?
夏立國的時候,是夏啟擊敗了上一代所選定的人皇,然後立下夏,成為人王的起點。
然後,商祭拜夏,同樣也是在夏威壓天地的時候,將夏擊破。
同樣,姬周取代殷商,同樣是在殷商處於鼎盛之時,逆勢而動,以快戰快,一口氣打進了殷商的王都。
熊新回想著過往的曆史,陡然便有了明悟。
“人王。”
“唯有從最為嚴酷的屍山血海當中殺出來的人王,才是人王。”
如同他這般率軍往洛邑而去,就算是將這虛弱而衰頹的人王擊破,他也不可能鑄就楚國的人王天命。
霸主!
唯有以強悍的姿態將那些過往的強大霸主擊破,然後在新的諸侯挑戰之時,將那些新的霸主壓下。
如此,才能鑄就新的人王之天命。
霸業——諸侯靠近人王,代行人王權柄的道路。
一條曾經被所有的諸侯們認為,是錯誤的,不可能通往人王的道路。
但此刻,熊新卻突然意識到了,這霸主之路,赫然有可能是當前這天地的局勢之下,唯一的一條能通往人王的道路。
——而早在數千年之前,齊國的管仲,便已經意識到了一條道路的存在,並且將齊國帶上了這一條路。
可惜,齊國後續的君王們,並不爭氣,並沒有守住那霸主的位置,而後續的晉國,也並沒有意識到這霸業之路真正的極限。
又或者,是他們意識到了,但後人無能。
而現在,站在這一條路頂點的,已經是楚國了。
那麼接下來,楚國要做的,便是繼續厲兵秣馬,俯視天下——既要保證,其他的諸侯不會徹底放棄挑戰楚國的心思,同時也要保證,楚國有能壓下這些諸侯的力量。
而在這種奇妙的‘對峙’之間,那屬於人王的氣脈,才會在楚國當中一點一點的形成。
於是在這一刻,楚王熊新,便悄無聲息的,打消了自己的另一個念頭——他不能保證楚國之後的君王,每一代都有應對天下諸侯的實力。
所以,他一開始的時候,有打算,想儘可能的磨滅其他諸侯的實力。
當然,他也好奇,為什麼齊國和晉國鼎定霸業的時候,不曾試圖消磨其他諸侯的力量。
而現在,他已經明白了——天地是熔爐,諸侯為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