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京城,暖風吹拂,本應是一片祥和之景。然而,近日多地接連爆發小規模農民起義,雖說很快被鎮壓,但農民揭竿而起背後反映出的民生疾苦,卻如陰霾般籠罩在眾人心頭。
與此同時,國家財政因為連年戰爭損耗、大規模水利修繕等事務,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困境,急需開源節流,以解燃眉之急。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稅收改革這一議題被緊急提上朝堂議程,今日朝會便就此展開激烈討論。
早在朝會之前,以工部尚書李大人為首的改革派,憑借敏銳的政治嗅覺,察覺到國家現行稅收製度已成為阻礙發展的沉重枷鎖,急需破舊立新。
李大人心裡清楚,推行如此重大的改革,必須要有得力之人牽頭,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突破重重阻礙。他聽聞蘇然在科舉時麵對突發火災,鎮定自若組織滅火,又堅決抵製作弊行為,展現出非凡的見識與擔當;在翰林院任職期間,也時常關注民生,所提見解獨到深刻,在一眾年輕官員中脫穎而出。
於是,李大人特意挑了個閒適的午後,輕車簡從,親自前往蘇然府邸拜訪。
書房內,茶香嫋嫋。李大人開門見山,神色凝重。
“蘇賢侄,當今國家局勢,內有民生凋敝,外有潛在憂患,實在是內憂外患。”他微微停頓,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繼續說道,“現行的稅收製度,施行多年,積弊已久,已然到了非改不可的危急關頭。”
他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看向蘇然,“我留意你許久了,你心懷蒼生,平日裡對民生事務見解深刻,且才思敏捷,應變自如。”李大人目光中滿是期許,“不知你願不願與我等一同為這場改革出謀劃策,挽國家於危局?”
蘇然微微一怔,隨即臉上閃過一絲激動,很快又恢複了沉穩。他起身,恭敬地向李大人拱手行禮。
“李大人如此信任蘇然,蘇然深感榮幸。”蘇然語氣誠懇,“隻是這改革之路,必定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大人既然決意改革,不知可有初步的方向與思路?”
李大人欣慰地點點頭。
“我這些時日反複思量,當下農民賦稅過重,苦不堪言。”李大人眉頭微皺,流露出對百姓的關切,“而商業又被繁雜稅目束縛了手腳。所以,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商業發展,或許是改革的關鍵突破口。”
他稍作停頓,神色變得有些凝重,“但具體如何實施,怎樣平衡各方利益,還需細細謀劃。”
蘇然目光炯炯,接過話茬。
“大人所言極是。農民乃國家根基,如今賦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蘇然語氣中帶著憂慮,“土地拋荒、百姓流離,長此以往,國本動搖。”
“而商業作為經濟流通的血脈,若能打通阻礙,激發活力,不僅能增加財政收入,還能帶動百業興旺。”蘇然話鋒一轉,神色變得嚴肅,“隻是在推行過程中,必然會觸動一些舊勢力的利益,他們定會百般阻撓。”
李大人輕輕歎了口氣。
“改革本就艱難,不觸動舊有利益,又怎能迎來新生?”李大人眼神堅定,透露出破釜沉舟的決心,“我們既然決定踏出這一步,便要有直麵一切困難的勇氣。”
他的語氣稍稍緩和,“我已聯合了幾位誌同道合的大人,大家都願意為改革出力。”
蘇然挺直腰杆,語氣堅定。
“大人既有如此決心,蘇然願效犬馬之勞。”蘇然鄭重表態,“接下來,我會走訪各地,深入了解民生現狀,收集詳實的數據,為改革方案提供有力支撐。”
兩人又就改革中的細節問題、可能遇到的阻礙以及應對策略等,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不知不覺,日頭漸漸西斜,書房內的討論聲卻依舊熱烈。
蘇然微微一怔,隨即神色堅定,拱手道:“大人信任,蘇然定當全力以赴。隻是這改革之路艱難,不知大人可有初步想法?”
李大人欣慰點頭,將當前國家財政困境、民間疾苦細細道來,二人相談甚歡,對改革方向達成諸多共識。此後,蘇然便全身心投入到改革籌備中,他不辭辛勞,走訪多地,收集詳實的數據,為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金鑾殿內,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朝臣們分列兩旁,神色凝重。龍椅之上,皇帝眉頭緊鎖,俯瞰著眾人,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近日多地農民起義雖已平定,但民生艱難,財政也捉襟見肘。今日朝會,重點商討稅收改革,眾卿可暢所欲言。”
蘇然深吸一口氣,率先出列,身姿筆挺,聲音洪亮:“陛下,諸位大人,當下農民賦稅沉重,已到極限。臣走訪多地,許多偏遠鄉村,農戶辛苦一年,收獲的糧食大半被賦稅征走,隻能忍饑挨餓,苦不堪言。長此以往,民心不穩,國家根基如何穩固?與此同時,商業發展受限,關卡眾多,稅目繁雜,嚴重阻礙經濟流通。若能減輕農民賦稅,鼓勵商業發展,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家財政收入也有望在商業繁榮中穩步增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