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室內的煤炭熊熊燃燒。
鍋爐內的軟化水又一次被加熱。
在蒸汽的推動下,活塞的往複運動,帶動著飛輪。
攪拌器的槳葉緩緩轉動。
“在下,演示品控之法,諸位細觀!”
朱拯帶著工匠開始了製磚。
黏土、砂石被抬了過來。
“原料,要先經檢驗,像色澤,黏度,含水率等,都要檢測,並指定標準。”
朱拯似懂非懂地看著楊行秋擺弄起黏土。
“先生所言,某實不解,還請詳述!”
朱拯的反應還在楊行秋預料之內。
在古代推動工業化,楊行秋要解決最大的困難不是工藝水平,而是數據量化。
人類的主觀判斷不能完全代替數學法則。
數據量化就是將主觀判斷中抽象,模糊的生產因素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示,從而達到分析判斷的目的。
可以幫助管理者更加方便和直觀地監測生產因素。
目前,沒有那麼多種類的測量工具,楊行秋也隻能暫時用目測的方法去判斷。
但是,品控的理念必須讓他們明白。
“平日生產,如何評判?”
“土質致密,色澤均勻,無草木雜物,以手按壓便可成型,又不濕手,此為上等。”
朱拯捏起一把黏土,放在手中,展示著標準。
“練泥前,各處均勻取樣,以此為宜!”
楊行秋圍著原料堆,從內到外取樣品檢測。
朱拯觀察著他的操作,暗暗記下。
“砂石,又當如何?”
“粒度均勻,細度一致,過大過小都應篩去!”
“好,也如此查驗!”
朱拯算是明白楊行秋在乾什麼了!
往常要工匠細細核驗,如此可省去不少時間。
楊行秋將手裡的砂石丟回去,拍了拍手。
“原料都按此法核驗。至於,各料配比,閣下自行驗看。”
楊行秋沒覺得朱拯會把用料比例這種商業機密告訴自己。
朱拯看著料堆,心裡計算著用量。
楊行秋看著槳葉開始勻速轉動。
“轉速平穩,可以投料了!”
楊行秋拱手示意朱拯可以動工了。
“下料!”
隨著朱拯的命令,工匠們立刻聚攏起來,揮動鐵鍬將黏土向攪拌器中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