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楊氏,自郎中騎楊喜,得項羽一肢,封赤泉嚴侯,得以發跡。
曆經兩漢三國的數十次政治風波而屹立不倒。
唯獨在八王之亂中吃了大虧。
以外戚身份專權的楊駿、楊珧、楊濟三兄弟,擁立齊王司馬攸失敗後,被楚王司馬瑋夷滅三族。
又因為楊駿名望和才能都稀鬆平常,人品又差專橫跋扈,把滿朝公卿都得罪一遍。
關中第一大姓,弘農楊氏,隨之倒台。
幸存的旁支小宗,從關中一路逃到了成都。
幸運的是,提前避開了五胡亂華,延續了家族。
不幸的是,因為八王之亂中的糟糕表現。
沒有任何有名望的家族願意和他們聯姻。
弘農楊氏,以經學傳家,沒有接觸玄學的成員。
連做名士的機會都沒有。
楊亮隻能做個梁州刺史,還因為有在前秦仕官的汙點,根本上不了台麵。
最後靠著太廟裡的武悼皇後楊芷,撈了一個世家的身份。
弘農楊氏隻能成為末流世家。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末流世家也是世家,總比寒門庶族好得多。
跟楊行秋預判的一樣。
在這個混亂又動蕩的時代,朝廷沒有精力去整理弘農楊氏的譜牒。
攀附冒認的寒門庶族,數不勝數。
可以說,是個姓楊的就說自己出身弘農楊氏。
家道中落的楊家人又巴不得有人來投靠,所以基本是來者不拒。
隻要一筆不算多的開支,就能成為世家子弟,有入仕做官的機會。
這樣劃算的投資,算是在門閥壟斷下,為數不多的上升渠道了。
謝道韞補充道。
“勸說楊家不是難事,潁川庾氏、潁陰荀氏,陽翟褚氏、辛氏,定陵杜氏,長社鐘氏等豫州士族,久離故土。隻需稍作拉攏,諒陳郡殷氏,亦不敢犯下眾怒,太原王氏,獨木難支,不足為慮!”
巧妙的設計。
和太原王氏,堅決不肯回到苦寒的故土不同。
這些豫州士族,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
因為他們基本都擠在江南。
對於這些久居中土的南遷士族來說,江南跟豫州的故土相比,簡直就是蠻荒之地。
既要和江南士族為了土地田宅,鬥得不可開交。
又要和其他南遷士族爭權奪利,搶奪朝堂上的話語權。
現在隻要謝安出麵拉攏,讓他們能團結一致。
同為豫州士族的陳郡殷氏自然就會知難而退。
太原王氏雖是世家門閥,有弘農楊氏的教訓在,他們也不敢在明麵上得罪整個豫州士族。
謝安還是有些猶豫。
“豫州士族在朝中者,已有十餘家。未入世者,又分居各地,難以聯絡。”
僑寄法是為了安撫南遷士族,臨時推出的法令。
僑置的州郡縣,大多沒有按照原有分布安置,而是按照門第高低重新排布。
再加之,每次北伐至少能暫時恢複一部分原有州郡。
每次北伐失利,就要重新僑置州郡,安置南遷的士族和流民。
最後的結果是,一州下設多郡,一郡分處兩地,一縣從屬數郡。
這讓本就混亂的行政規劃,更加混亂不堪。
豫州士族,少說三四十家。
既要了解他們的門第次序,又要考慮他們的姻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