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山民俗文化旅遊區”的成功打造,讓翠穀村以及周邊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悅和忙碌之中。
每天來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村子裡的各個角落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可隨著遊客數量的不斷增多,新的問題也漸漸冒了出來。
這天,彼得洛夫村長和張技術員正站在村口,看著一輛輛旅遊大巴駛進來,臉上卻沒了往日的輕鬆。
彼得洛夫村長皺著眉頭說:“張技術員呀,這遊客越來越多是好事,可咱這村子的接待能力有點跟不上咯,好多遊客反映住宿緊張,吃飯也得排老長的隊呢。”
張技術員也是一臉憂慮,他蹲下身,撿起根樹枝在地上劃拉著說:“村長,我也正琢磨這事兒呢。咱村裡現有的那些接待戶,數量確實有限,之前想著慢慢發展就夠了,沒想到這遊客來得這麼猛。我尋思著,得鼓勵更多的村民把家裡的空房子騰出來改造成客房,可就是不知道大夥願不願意呀。”
兩人一邊說著,一邊往村裡走,正好碰見了村裡的劉嬸兒。
劉嬸兒熱情地打招呼:“村長、張技術員,你們這是在商量啥事兒呢,看你們愁眉苦臉的。”
彼得洛夫村長便把情況跟劉嬸兒說了說,劉嬸兒一聽,立馬說道:“哎呀,這是好事兒呀,咱得抓住機會讓村子越來越好不是?我家還有幾間空房呢,我願意收拾出來給遊客住,就是不知道咋改造合適呀。”
張技術員笑著說:“劉嬸兒,您這覺悟就是高啊!改造的事兒您彆擔心,我們會請懂行的人來給大夥指導,保證弄得乾淨又舒適,符合遊客的要求。”
隨後,彼得洛夫村長召集了全村的村民開大會,把擴大住宿接待能力的想法跟大家一說,底下就熱鬨開了。
一位大爺站出來說:“村長啊,咱這把房子改了給遊客住,那自家人住哪兒呀?再說了,這改房子不得花錢呀,咱哪有那麼多錢呢。”
彼得洛夫村長趕忙解釋道:“大爺,您彆急。這改造呀,咱們可以慢慢來,先把暫時不住人的空房子利用起來。至於錢的事兒,咱們可以向鄉裡申請一部分補助,大家也可以湊一湊,等有了收益,很快就能回本了呀。而且遊客多了,咱賣農產品、手工藝品啥的,收入也能增加不少呢。”
張技術員也接著說:“對呀,大夥想想,咱們村子現在發展得這麼好,都是靠大家齊心協力,這次也是個新機會嘛。咱們把住宿條件改善好了,遊客滿意了,以後來的人就更多了,咱們的日子也就更紅火啦。”
聽了他們的話,村民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表示願意支持這個事兒。
說乾就乾,村裡請來了縣裡的建築師傅,給大家指導房屋改造的事兒。
師傅們在村裡的空地上,用木板搭出了幾種不同風格的客房樣板,給村民們展示怎麼布局、怎麼裝修更舒適美觀。
村民們圍在樣板房周圍,一邊看一邊問著各種問題。
“師傅,這窗戶開多大合適呀?咱得保證屋裡亮堂,還得安全不是。”
“這床咋擺看著更舒坦呢,咱得讓遊客住得舒心呀。”
建築師傅們都耐心地一一解答著,村民們也都用心地記著。
劉嬸兒家的改造最先開始,她把家裡的老物件都收拾到了一邊,和幾個婦女一起,拿著掃帚、抹布,把空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村裡的幾個年輕人則跟著建築師傅學怎麼砌牆、怎麼安裝門窗,乾得熱火朝天。
“二柱子,你這砌牆可得把磚頭碼整齊咯,不然不結實呀。”
師傅在一旁叮囑著。
“放心吧,師傅,我都仔細看著呢,肯定不能馬虎。”
二柱子抹了把額頭上的汗,笑著回答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劉嬸兒家的幾間客房很快就改造好了,乾淨整潔,還透著一股濃濃的鄉村風情。
其他村民們看到劉嬸兒家改造得這麼好,也都加快了自家的改造進度。
可就在這時,又一個難題出現了。
隨著遊客增多,村子裡的用水變得緊張起來。
以前村裡的那口老井,供村民們日常使用還勉強夠,現在要滿足遊客和村民的雙重需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彼得洛夫村長著急地找到張技術員說:“張技術員呀,這水不夠用可咋整啊,遊客要是連水都用不上,那可就糟了呀。”
張技術員想了想說:“村長,我看咱得想辦法再打幾口井,增加水源。另外,也得跟村民們強調一下節約用水,製定些用水的規矩。”
於是,村裡又組織了幾個懂打井技術的老人和年輕人,開始尋找合適的打井位置。
老人們憑借著多年的經驗,在村子的幾個角落選定了地點,然後大家就開始動手挖井。
挖井可不是個輕鬆活兒,一鍬一鍬地往下挖,泥土又濕又重,可大夥沒有一個喊累的。
“鐵蛋,你累了就上來歇會兒,彆硬撐著呀。”
一位老人對正在井下乾活的鐵蛋喊道。
“沒事兒,大爺,我還能行呢,早點把井打好,咱村裡用水就不愁了。”
鐵蛋回應著,手上的動作卻沒停。
經過幾天的努力,新的幾口井終於打好了,清澈的井水湧了出來,解決了村裡用水緊張的問題。
而隨著住宿條件的改善和用水問題的解決,翠穀村的旅遊接待能力大大提升,遊客們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翠山民俗文化旅遊區”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喜歡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