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與城裡公司合作的核桃加工廠開工建設,翠穀村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王大山每天都忙碌在施工現場,監督工程進度,協調各種問題。
與此同時,村裡的其他產業也在有條不紊地發展著,生態農業、旅遊等產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然而,在這一片繁榮的背後,王大山卻察覺到了一些潛在的問題。
隨著村裡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新興產業中,對於傳統的農耕技藝和鄉村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的跡象。
一天晚上,王大山召集村裡的一些老人和年輕人,在村委會開了一個座談會。
他看著大家,語重心長地說:“鄉親們,咱們村這幾年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我發現一個問題,咱們老一輩傳下來的農耕技藝和鄉村文化,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太了解了。這可不行啊,這些都是咱們翠穀村的根,不能丟。”
一位老人歎了口氣說:“大山啊,你說得對。現在的年輕人都想著出去闖蕩,或者在村裡搞些新的產業,對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感興趣了。”
一個年輕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大山叔,我們也不是不想學,就是覺得這些傳統的東西太辛苦,而且賺不了多少錢。”
王大山笑了笑,說:“孩子,我理解你們的想法。但是,傳統的農耕技藝和鄉村文化,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它們承載著我們祖祖輩輩的智慧和記憶。如果我們這一代把它們弄丟了,以後怎麼向子孫後代交代呢?”
接著,王大山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跟隨長輩們學習農耕技藝的經曆,以及那些蘊含在鄉村生活中的文化習俗。
他說:“你們知道嗎?我們小時候,每到收獲的季節,村裡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鄰裡之間的感情,也傳承了我們的文化。”
一位年輕人好奇地問:“大山叔,那您說我們該怎麼做呢?”
王大山想了想,說:“我覺得咱們可以辦一個農耕文化培訓班,讓村裡的老人們把他們的技藝傳授給年輕人。同時,我們在發展旅遊產業的時候,也可以把這些傳統的文化元素融入進去,讓遊客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翠穀村的曆史和文化。”
大家聽了,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於是,在王大山的組織下,翠穀村的農耕文化培訓班正式開班了。
村裡的老人們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手把手地教年輕人種植、養殖、編織等傳統技藝。
在培訓班上,王大山也積極參與其中。
他一邊跟著老人們學習一些自己還不太精通的技藝,一邊鼓勵年輕人認真學習。
他對一個年輕人說:“孩子,你看這編織竹籃,看似簡單,其實裡麵蘊含著很多技巧。這可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你一定要好好學。”
年輕人認真地點點頭,說:“大山叔,我一定好好學。以前我總覺得這些東西沒用,現在才發現,它們真的很有意思。”
除了舉辦培訓班,王大山還帶領村民們對村裡的一些傳統建築進行了修繕和保護。
他說:“這些老房子都是我們村的寶貝,它們見證了翠穀村的曆史變遷。我們要把它們保護好,讓後人也能看到我們曾經的生活。”
在發展旅遊產業方麵,王大山將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鄉村習俗融入到旅遊項目中。
比如,舉辦傳統的農耕體驗活動,讓遊客們親自參與到播種、收割等農事活動中;組織民俗文化表演,展示村裡的傳統舞蹈、音樂和戲曲等。
隨著這些舉措的實施,翠穀村的旅遊產業更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
遊客們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能深入體驗到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鄉村生活。
村裡的年輕人也逐漸認識到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傳承和保護中來。
這一年的秋收季節,翠穀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豐收節慶典。
村裡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傳統的服飾,載歌載舞,共同慶祝豐收。
王大山站在人群中,看著眼前熱鬨的場景,心中充滿了感慨。
一位老人走過來,對王大山說:“大山啊,多虧了你,讓咱們村的這些老傳統又活了起來。”
王大山笑著說:“大爺,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咱們翠穀村的傳統不能丟,我們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讓後人也能感受到我們村的獨特魅力。”
在夕陽的餘暉中,翠穀村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中。
王大山知道,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隻要堅守住這份對傳統的熱愛和傳承,翠穀村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他將繼續帶領著村民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書寫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讓翠穀村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喜歡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