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腳步悄然踏入翠穀村,漫山遍野的花朵競相綻放,田野裡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隨著農產品深加工和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的蒸蒸日上,村子裡洋溢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王大山站在新擴建的加工廠前,望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大山,新一批罐頭的訂單又增加了不少,咱們得趕緊安排生產。”
加工廠負責人趙大叔匆匆走來,臉上帶著喜悅又焦急的神情。
王大山點了點頭,說道:“趙大叔,辛苦您了。您先去統計一下原材料的庫存,我去和種植戶們溝通,確保原材料能及時供應。”
王大山來到綠色農產品種植基地,種植戶們正在田間勞作。
看到王大山來了,大家紛紛停下手中的活兒,熱情地打招呼。
“大山,你來得正好,這批蔬菜和水果長得可好了,就等著收了供應加工廠呢。”
種植大戶老李笑著說。
王大山看著眼前長勢喜人的農作物,滿意地說:“李叔,大家辛苦了。現在加工廠的訂單越來越多,對原材料的需求也更大了。咱們得保證產量和質量,不能出一點差錯。”
老李拍著胸脯保證:“放心吧,大山。咱們都是按照科學的種植方法來的,用的都是有機肥料,這質量肯定沒問題。就是這產量,咱們還得再想想辦法提高提高。”
王大山沉思片刻,說:“李叔,我聽說縣裡最近引進了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產量高、抗病性強。咱們能不能引進一些試試?”
老李眼睛一亮,說:“這主意好啊!不過,這新種子的價格貴不貴?咱們能不能掌握種植技術?”
王大山說:“價格的事兒我去和縣裡溝通,爭取給咱們一些優惠。技術方麵,我請農業專家來給大家培訓,肯定沒問題。”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縣裡同意為翠穀村提供新的農作物品種,並安排了農業專家定期到村裡進行技術指導。
種植戶們滿懷期待地種下了新種子,每天精心照料,盼望著能有好的收成。
與此同時,王大山也沒有忘記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的發展。
隨著與劉總的合作不斷深入,對產品的創新和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一天,王大山召集了村裡的手工藝人們,召開了一場創意研討會。
“鄉親們,現在咱們的手工藝品越來越受歡迎,可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咱們得想辦法創新,設計出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大家都說說自己的想法。”
王大山說道。
編織能手張奶奶首先發言:“大山啊,我覺得咱們可以把一些咱們村的傳說故事、自然風光融入到編織作品裡,這樣不僅好看,還更有文化味兒。”
王大山聽後,眼前一亮,說:“張奶奶,您這主意太棒了!咱們翠穀村的文化底蘊這麼深厚,這些都是咱們的寶貴財富。”
打鐵師傅李大爺也說:“我覺得咱們可以在打鐵製品上刻一些精美的圖案,比如龍鳳呈祥、花鳥魚蟲啥的,讓這些鐵家夥看起來更精致。”
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大家確定了一係列新的設計方向。
手工藝人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將自己的創意融入到作品中,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誕生了。
王大山帶著這些新作品再次找到了劉總。
“劉總,這是我們村新設計的手工藝品,您看看。”
王大山將一件件作品擺在劉總麵前。
劉總仔細地端詳著,臉上露出了驚喜的表情:“王支書,這些作品太驚豔了!你們的創意和工藝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在市場上一定會大受歡迎。”
得到了劉總的認可,王大山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回到村子後,他立刻組織手工藝人們擴大生產,滿足市場需求。
隨著村子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王大山意識到,要想讓翠穀村持續發展,必須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
於是,他決定在村裡開辦一所夜校,邀請縣裡的老師和專家來給村民們授課。
“大山,辦夜校這事兒能行嗎?大夥白天都忙了一天了,晚上還有精力學習嗎?”
有些村民對此表示懷疑。
王大山耐心地解釋道:“鄉親們,咱們村能有今天的發展,靠的就是不斷學習和進步。現在咱們的產業越來越大,沒有知識和技術可不行。夜校的課程都是根據咱們的實際需求安排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不會耽誤大家太多休息時間。”
在王大山的勸說下,村民們逐漸打消了顧慮,紛紛報名參加夜校。
夜校開辦後,教室裡每晚都坐滿了認真學習的村民。
大家學習農業技術、手工藝製作、市場營銷等知識,勁頭十足。
“大山,這夜校可真是太好了。我學了這些知識,種起地來更有信心了,知道怎麼科學施肥、防治病蟲害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